影评/等一个人咖啡:一切都是为了成就居尔一拳

文/郑秉泓

《等一个人咖啡》虽然不是九把刀拍的,但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无论剧情架构还是整体风格都非常相似。基本上算是又一部1990年代集体怀旧爱情片。

说是1990年代,不只因为里头有许多六年级生的集体记忆(如1990年代首席玉女周慧敏、《破坏之王》林国斌和《少林足球黄一飞客串),更重要的是,九把刀借此传达了自己的青春情怀。

《等一个人咖啡》是一个很老派很纯粹(与当下八年级生的青春、爱情有所差距)且极其迷人的故事,剧情里银幕上没有出现太多关于fb或是line或是google之类的讯息干扰,「前网路年代」那种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情感交流与联系(小说故事背景的设定始于2000年,当然还没这些东西,而电影版没有刻意变更时代),在此成全了一种如沐春风的简单纯朴。

那些乍看有点粗糙过时的校园怪谭,也因为被置放在老派这个框架里头,即便不合时宜,仍旧面目可爱(而非可憎)。就这点来说,《等一个人咖啡》比同样从校园怪谭出发的《爱情无全顺》在处理上好太多。

九把刀有点像是21世纪的琼瑶(而这两人恰好就是每学期我在大学通识课教「文学与电影」时最先分析的两位),都是从作家跨行电影,成名作都是取材自己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作品也都创建出一个令人难忘的世界观。九把刀的小说和电影热潮能够走多久,就看做为他创作核心的「居尔一拳」概念(这个专有名词不太好解释或具体形容,大抵解释了九把刀的人生观、创作观、和说故事技巧),读者、观众能够买帐多久。

无论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一个人咖啡》还是《变身》,在叙事上都谨守「居尔一拳」教条,宣扬人生就是不停的战斗,尽管徒劳无功,热血依旧的中心思想。所有的刀迷都知道,看九把刀的书或电影,就是为了最后那个独一无二的时刻,那个照例将先前所有出现过看似徒劳无关紧要的琐碎点滴全部串连起来(有点把最后一片拼图放上去终于完工的概念),让人鸡皮疙瘩的「居尔一拳」时刻。

初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我对于「居尔一拳」相当不以为然,心想不过就是人生跑马灯罢了,不过就是假装很不宿命的宿命论罢了,就算这样的偶然与巧合、这样的战斗姿态真有其动人之处,我还是忍不住想问,可以不要是这般俗气的人生跑马灯吗?可以运用更具创造性的影像蒙太奇吗?

但是,这三年来因授课之故,我每学期至少看上个两三次《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之后,我慢慢有了不同的想法。好吧!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居尔一拳,也许是我麻木或被催眠了,我开始觉得这么偶像剧芭乐到底的人生跑马灯,也有其可爱之处,就像琼瑶的小说跟电影总要有慢动作甩头发彼此跑向对方的俗气惯例那般。

以前我对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所创造的风潮,我是不以为然的,不晓得该说九把刀太幸运,还是观众太容易满足。当时,我认定电影的疯狂卖座,早已和电影本身好坏无关,《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只是恰好担任了一个媒介,成功撩拨起每位观众自己的「那些年」。

在连看了三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后,我忽然可以理解为什么它轰动的理由,当然它永远不可能会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样的经典杰作,但它就是耐看,不会令人厌倦,尤其最后的婚宴戏,「居尔一拳」确实无敌,一击即中,整个情感就像电脑档案超速解压缩那般瞬间爆发开来,快感无穷。一部电影,能够做到让大华语区各个世代的观众都如此共鸣,就算与片子好坏无关,也真是无比厉害的事了(在此声明这个结论不适用于《大尾鲈鳗》,我依旧觉得《大尾鲈鳗》的疯狂卖座是台湾观众之耻)。

《等一个人咖啡》主述者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柯景腾换成了恰北北的李思萤,她不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女神,而是平凡无奇的女生,或者甚至把她当成「女生的柯景腾」亦无妨,从她的观点把《等一个人咖啡》三条故事线:思萤自己和阿拓暴哥金刀婶、阿不思老板娘(小说中这角色简直就是成年版的沈佳宜啊,九把刀跟琼瑶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不断透过写作把自己对爱情的信仰以宣教的方式散播出去)串了起来,贯穿「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在等一个人」这样一个很言情小说的中心概念。

这在叙事难度绝对是要比《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高上许多的,相对于原着小说五彩缤纷的可爱绿叶,电影版基于篇幅浓缩删减了许多,也精心设计了一些专属于电影版观众的「惊喜」,再透过这几条线的对照,强化九把刀在小说里不断强调的,对于「答案其实早在问题产生前就已注定」此一宿命所进行的不计结果(或早已知道结果)的反击。

《等一个人咖啡》里头的每一对组合,思萤和阿拓、思萤和泽于、老板娘和死去的丈夫、暴哥和金刀婶,其实都是柯景腾和沈佳宜的分身,他们的分分合合生离死别,印证了九把刀的「人生就是应该如此不计结果进行战斗」的信念。泽于做为「王子」的终不可得,对应《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沈佳宜做为女神的终不可得,是为了成全阿拓的守候神话,或者说是为了成全,九把刀所信奉的,不计一切不求报偿的痴心等待。九把刀用创作开拓了另一个时空(落实他小说中所说「用十年后的自己来看当下」此一观点),把这样的爱情观无止尽地延续下去,也因此,故事中的思萤必须要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柯景腾那样成为网路作家,开始写起自己的故事,电影版安排思萤的室友阿珠一边练铁头功一边对着她(其实是对着观众)解构爱情电影法则,其实不只是搞笑,而是典型九把刀式时光机理论的后设框架了。

电影拍得热热闹闹,在校园、黑色、乡土、奇幻、言情等不同类型间转换自如,有些地方难免顾此失彼,但大抵来说瑕不掩瑜。虽然从叙事到风格都像是《那些年》的再进化,创新或许没有,但至少《等一个人咖啡》做到了出乎意料的流畅,《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卡卡的地方被修正了(男孩女孩咖啡厅的回忆戏可惜还是僵了些假了些),整个故事说得更漂亮,「居尔一拳」串得更美妙,节奏的掌控也更形精确。宋芸桦和布鲁斯的表演虽然生嫩甚至有点素人但胜在清新,两人傻里傻气的模样反倒为诠释角色占了不少分,随着剧情推展,两人的默契渐入佳境,中段以后几场「超现实」的戏,看似白烂,却又令我回味无穷。至于赖雅妍的冷眼旁观以及李㼈和蓝心湄的卡通化表演,也各自发挥了应有的功用。

最后我要说一件事。《等一个人咖啡》根本是「通俗直白」版的《南方小羊牧场》(很可惜《南方小羊牧场》当初是被过份低估的作品)。侯季然很天衣无缝地以他独特而私密的方式,细致地展现了他对于台湾1990年代的无限回味。《等一个人咖啡》跟《南方小羊牧场》同样透过男女主角的冒险去串起形形色色的有情男女,无论校园怪谭还是南阳街传说,最后的最后都回归到创作者的中心思想,侯季然为的是那些欲走还留、失而复得的人与物与情,九把刀为的则是忠于自我和告白的勇气。时间,永远是创作最大的魔法。

作者介绍:郑秉泓,有时也以英文名Ryan发表影评,在大学教书,也策划影展,着有《台湾电影爱与死》,编有《我深爱的雷奈费里尼及其他》。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