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百万台湾人权利 投保协议拖二十年签不成的秘密

图、文/今周刊六月三十日的周末下午,位于北市大直新落成的海基会大楼有些忙碌。这里原本应该举办第八次「江陈会」,但是所有人员仍进进出出,有的飞往北京,有的接见台商,继续为二十年还签不下来的「两岸投资保护协议」而努力。

撰文/李之萌第八次江陈会确定延期,双方歧见就卡在「两岸投资保障协议」,逼得中国国台办主任王毅不得不出面喊话:包括限制台商自由须二十四小时内通报,愿意给台湾人民「超国民待遇」,迫切签订的心情溢于言表。

但是一位我方参与决策部会主秘级幕僚就指出,「原来两岸投资纠纷有这么多我们不知道的事,我们当然要先弄清楚!」

两岸投保协议影响有多大?包括在中国投资、工作的台湾人都脱不了干系,说百万人权利所系并不夸张。两岸投保协议有多难签?从一九九三年海基、海协台北会谈时就提出投资保障,到二○一二年近二十年,政经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这次投保协议内容的攻防,甚至可说是牵动两岸产业反转的转捩点。只要了解三个不为人知的现象,就不难理解投保协议一直签不成的原因。

根据国台办公布的资料,从二○○○年到一○年十年间,总共接到二万八二一五件投诉案,平均每年就有二千八百多件,每一天约八件,说明了国台办这十年间「业务」之繁忙。秘密一:国台办协调局「两岸大肥缺」

于是国台办「投诉协调局」在○五年七月二十六日成立,是国台办的「第十局」。投诉协调局由原来台商投诉协调中心升格,有鉴于台商活动频繁、保障台商利益而成立,先由中国经济局局长唐怡任局长,后来由刘建中担任第二任局长(一二年二月卸任),这位在许多台商眼中「贪杯」的局长,许多台商都不敢抱太大期望。一名台商就私下指出,「调解案金额的五%,是局里基本行情。」

据了解,这个「五%」的基本行情是早期刘建中还是中心主任时出现,有一次一名官员陪一名台商到福建打官司,结果官员顺口问了台商,你要付多少律师费?台商回答:「五%」,没想到官员顺口回了一句:「那还不如给我呢!」

于是这个「五%」马上在受害渐多的台商圈传了出来。一件百万元人民币的纠纷,如果是五%,就是五万元人民币,如果一天三件,就是十五万元人民币,更不用说台商许多案子都动辄千万元人民币,包括土地纠纷等。以协调局数十人编制,每人每天分得上万元人民币不是问题,一年分得三、 四百万元人民币,等于是千万元新台币年薪的行业,算是两岸台商纠纷创造出来的大肥缺。

对许多台商来说,如果付出投资的五%,就能解决问题还好,许多人还先付了「订金」表示诚意;可悲的是,许多案子开始进入漫长旅程对岸官员甚至两边都拿好处,一名曾和官员一起「协调」的台商指出,有一次约好下午两边开会协调,没想到中午该官员就和对方喝得烂醉,「这还需要协调吗?」台商气愤地说。

这也难怪在签定两岸投保协议的过程之中,曾一度提及未来两岸台商的纠纷要用「协调」,而不是「仲裁」方式解决,遭到台商极大的反对。曾被「协调」过的受害台商黄锡聪就解释,所谓「协调」,就是原本你求偿损失一千万元,但是最后协调对方只赔偿五十万元,不满意?那么我们继续「协调」!

往往就在「协调」的过程中,对方跑了,主其事者也换人了,先让台商损失时间,更重要的是,双方对于协调的赔偿金额认知差距极大。

台积电控告中国中芯半导体偷取商业机密一案,因为中芯是美国上市公司,所以双方在美国打官司,美国判中芯赔给台积电十亿美元,新竹科学园区众勤德久法律事务所合伙律师杨明勋就指出,「要是在不注重智慧财产权的中国,不知判不判得到十万美元!」秘密二:地方主义阻碍司法判决

一二年台湾总统大选之前,国台办以「红头文件」(各级政府机关发出带有红字标题和红色印章文件的俗称)下令限期解决台商五十八件投资纠纷旧案,这让许多台商「怀念不已」,也说明了积压旧案本来就是常态,才需要不同阶段的清仓

「问题是许多案子没有真正解决,只是台商放弃了自己的权利!」台湾投资中国受害者协会理事长高为邦指出,中国用转移焦点的方式拖延,其实一件都没解决,中国台办竟宣称受理台商投诉、求助案件二万八二一五件中,协调解决达二万四○八四件,结案率达到八五.四%!

像有名的新光新天地案,最后新光集团完全退出北京,表面上转战四川和苏州,继续未完的投资,事实上也别无选择,「没有新光模式,只有妥协模式!」高为邦进一步指出,两岸投保协议如果一件旧案都不能保证解决,又如何能防止旧案重演,更不用说解决新案了。

另一个最有名的案子,就是轰动一时的「富比案」。比亚迪富士康挖角四百人,偷资料、抢订单,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大怒,一状告进中国法院,又在香港立案。但是比亚迪经营者王传福是深圳人大委员长,拥有法院任命权,背后等于有深圳市政府撑腰,让北京法院判决也对比亚迪无可奈何,也难怪外界会用「地方主义」来形容中国的法律真空地带。秘密三:台湾对等机构配合演出

台商在中国遇到纠纷,一般可以先到海基会申诉,再由海基会将案子转到对口单位海协会,再由海协会转到国台办。

但根据海基会自己的数字,这十年来只有三千多件,「业务」数量与对岸相差极大,台商对「海基会」的信任指数可见一斑。一名台商就指出,受害台商通常直接找国台办,只有没有能力的台商才找海基会。

而台湾许多机构已在配合对岸政策演出,例如许多台湾企业公开支持「尽快签定投保协议」,但许多敏感的台商却发现,过去海基会的机构刊物《两岸经贸》,每一期都有一个受害台商案例,提醒其他台商不要重蹈覆辄,但是三年前这个栏目就被「成功案例」取代了。

影响百万在中国工作台湾人的投保协议,比美牛法案对台湾的产业发展更重要,没有台商敢公开反对,但各地台商会希望快快签定投保协议,也是不得不「配合演出」;事实上他们清楚,过去的法令没有落实执行,但台湾单位还是配合中国演出。「这个投保协议可能会让马英九成为历史罪人,他自己却还不知道!」一位台商忧心地说。…【全文请见今周刊812期 】 (尊重智慧财产权,如需转载请注明资料来源:今周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 谢谢!) 【精选热门文章】话多不是病 多起来要人命

►►►更多好看内容都在《ETtoday新闻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