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登革热 化学防治新技术「护罩式喷洒法」
▲台南市登革热防治中心指出,除空间喷洒的化学防治方式外,新化学防治新技术「护罩式喷洒法」,是防治新技术。(图/卫生局提供)
根据台北市立大学黄基森教授,研究登革热病媒蚊成蚊习性得知,将长效型杀虫剂以适当的颗粒大小,喷洒于居家、社区环境周围之栖地及其缓冲区,以形成屏障带的喷洒方式,可立即有效的减少病媒蚊数量,同时有效控制登革热疫情。
台南市登革热防治中心指出,除空间喷洒的化学防治方式外,黄基森教授建议的新化学防治新技术「护罩式喷洒法」,是防治新技术。
登革热疫情风险和病媒蚊孳生源、环境中积水容器呈高度相关,尤以近日时值秋季而室温仍属温暖,正适合病媒蚊繁殖,为落实登革热防治,是以孳生源清除为主,须提高民众清除积水容器之意识,并加强登革热稽查作为及投入孳清人力,适时再采取化学防治为辅扑灭成蚊,以求登革热防治整体预防成效。
台南市登革热防治中心对于登革热确诊个案,系以病例可能感染地点及病毒血症期间停留地点为中心,加强孳清消灭病媒蚊孑孓后,卫生局再进行半径50公尺户内化学防治,环保局则同步进行半径100公尺户外化学防治,内外夹攻,防治登革热消灭成蚊。
106年起,登革热防治中心更导入预防性化学防治新作为,以诱卵桶监测出高风险区里,及时通报区里动员孳清加强防治。如经复查诱卵桶两次以上,阳性率大于60%,且卵粒数仍大于500粒,则通知环境保护局以该阳性高风险点为中心,进行半径50公尺之预防性户外喷药。防治中心将在喷药后记录成效并持续追踪直至阳性率小于60%,且卵粒数小于500粒,始解除高风险列管。
根据台北市立大学黄基森教授,研究登革热病媒蚊成蚊习性得知,斑蚊成虫于室外时,多栖息于潮湿、阴暗、不通风之人工容器或物品、灌木丛、乔木树枝、杂草上,此外,雌雄蚊都会吸食树液、花蜜等含糖分的液体以供应身体养份。将长效型杀虫剂以适当的颗粒大小,喷洒于居家、社区环境周围之栖地及其缓冲区,以形成屏障带的喷洒方式,可立即有效的减少病媒蚊数量,同时有效控制登革热疫情。
因此,除前述空间喷洒的化学防治方式外,黄基森教授亦积极推广与建议化学防治新技术「护罩式喷洒法」。研究显示,早上9~11时及下午3~4时为斑蚊活动时间,若以此法于早上7-9时、中午12至下午3时或下午4-6时喷洒,因病媒蚊已停止活动回到栖息环境中,故效果最好。
施药后,斑蚊将因接触足够之药剂量会立即死亡,尤其是已带有登革热病毒的成蚊不再有机会传播疾病或入侵室内,或因隔日后接触残留药剂或吸食具药剂之树汁液而致死亡,对斑蚊兼具皮肤及口服毒性之效能。
此法选用之药剂为易附著于物体表面之剂型,且对人体造成的毒性影响较低,适用于喷洒空屋、居家周围或社区环境周围栖地及其缓冲区,形成屏障带进而预防病媒蚊之孳生。
台南市截至10月27日止,106年本土病例数为0例、境外移入病例数为15例,目前病例仍以境外移入为主,防治中心再次吁请民众提高警觉,出国前将住家环境可造成积水容器先清除,出国期间做好防蚊措施,返国后倘有发烧症状,尽速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