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毒菇伪装食用菇成诱惑陷阱 采食中毒恐致命

午后大雷雨过后常可在野外看到不明蕈菇生长,彰化县卫生局提醒民众谨记「不采不食」。(孙英哲摄)

午后大雷雨过后常可在野外看到不明蕈菇生长,彰化县卫生局提醒民众谨记「不采不食」。(孙英哲摄)

近来时有午后大雷雨的状况,常可发现大雨过后在野外林间及草地上,都会长出不知名蕈菇,彰化县卫生局提醒指出,台湾每年几乎都会发生民众自行采食野生蕈菇而造成的中毒案例,因为蕈菇类不易由外观及形状来判定是否有毒,且许多有毒蕈菇长的像市售食用菇,应「不采不食」,以避免误食中毒。

卫生局指出,台湾属湿热多雨的亚热带气候环境,极适合蕈菇类生长,通常一场大雨后,山间、野外草地等地都会长出伞状蕈菇,若不明究理就摘下烹食,即有中毒的风险。历年资料显示,最常造成民众误食的有毒蕈菇为「綠褶菇」及「布雷白环蘑」。

綠褶菇主要生长于低海拔阔叶树林地、草地或农地,在台湾平原地区相当普遍。菌褶初白色,之后逐渐转为黄綠色,故得其名,误食后的1至3小时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血便及脱水等肠胃炎型中毒症状。

布雷白环蘑生于常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多于春秋两季于草地或林地上成簇冒生,基部澎大且具有红褐色角鳞。误食后的3至7小时会有呕吐、腹痛、腹泻等肠胃炎型中毒症状。

卫生局表示,误食有毒蕈类,症状轻则腹痛、呕吐、腹泻等;严重则侵袭神经产生幻象及晕眩等症状,更可能危害到食用者生命安全,千万不可忽视。民众若因食用不明野菇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时,应尽快就医并保留剩余食物检体或拍照,以利医生诊断及治疗。

此外,大部分有毒蕈菇毒素无法透过加热或其他加工方式去除,因此,在路边遇到野生菇类千万不可随意摘采或食用,应秉持「不采不食」原则,以避免误食而不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