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长菇采回吃!南投埔里一家5口中毒送医 专家:不要乱吃

▲▼雨天放睛后,在低海拔山区草皮冒出的「毒绿褶菇」具有毒性,是台湾菇类头号杀手。(图/农委会特生中心副研究员林子超提供,下同)

记者张弘昌/南投报导

南投县埔里镇一家5口,20日采集不明菇类煮食中毒送医急救。农委会特生中心副研究员林子超,从吃剩的野菇照判断,是具毒性「绿褶菇」,而非采集处草皮长出的易碎白鬼伞菇。林子超表示,绿褶菇外型酷似秀色可餐的野菇,是「台湾易惹事毒菇类」榜首误食轻则上吐下泻,严重时恐致命。

绿褶菇生长低海拔森林地或草皮,最易与人类接触或被发现。雨后高温潮湿环境,绿褶菇呈排列状冒出时,外型看起来就像一朵朵「秀色可餐」的白色大野菇,常被误判采食后中毒送医;曾有外藉移工大量误食中毒死亡案例,绿褶菇堪称台湾毒菇类的「头号杀手」。

一家5口误食毒菇挂急诊,经埔里基督教医院抢救保住一命,22日还在住院观察治疗中。据中毒患者描述,傍晚在埔里南安中兴大学实验林内草地上,发现长了许多白色菇菌,采集回家煮了一锅野菇汤,与家人共食

中年男子与妻子,母亲及2名子女,当晚共食鲜采野菇汤后,出现腹痛、呕吐等中毒症状,赶紧打包吃剩的野菇到医院挂急诊。5人接受医院抗毒剂等药物治疗,症状已逐渐缓解,吃剩的野菇,已交由卫生局调查化验

农委会特生中心副研究员林子超表示,据中毒者描述的采集地,草皮最近长出不少「易碎白鬼伞菇」,但此类白鬼伞姑无毒性,且菇体娇小、蕈伞易碎,被采集食用机率不高。

最常被采集误食的毒野菇,以大型、圆弧状菇体为大宗。林子超表示,一般民众郊外看到单一个体外观色泽鲜艳的菇菌类,都担心有毒性,不敢轻易触摸、采集食用。

绿褶菇以单株或数株长出地面呈现,但地底菌体群外围环,在雨后天后转睛时,为传递孢子成群冒出地面,有时多到10到20株菇体,像极了秀色可餐的白色野菇,此时最常被误判采集食用中毒,梅雨季后到7、8月间,都会在山林野地间发现。

菇类上若有昆虫啃食即无毒,或喂鸡只、动物吃食「试毒」,来判定野菇是否可食用,都是错误的观念。林子超强调,有些昆虫或动物的体质或消化系统,跟人类是不一样的。长在野外真菌或野菇,若没有专业判定经验,最好不要去碰触或采集食用,不要为了逞一时的口腹之欲,中毒或闹出人命。

霜状质地不黏腻

【更多新闻】

溪头妖怪改组风波 原创者「牛哥」做最坏的打算:收回妖怪村商标

垃圾减量!玉山国家公园6月起 推动游客将「自己的垃圾自己带下山

疫情趋缓复苏观光 林明溱:6月20日开放双龙七彩吊桥迎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