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减塑 降低海洋微塑胶危害
毒物专家认为,微塑胶对人体危害仍是未知数,民团则呼吁源头减塑。图为今年6月举行的1010 HOPE净滩行动,清除288.5公斤海洋废弃物。(10/10提供/黄唯淯台北传真)
面对海洋微塑胶难题,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执行长林东良表示,塑胶微粒问题可能无解,但可以从常见的塑胶微粒来源如塑胶容器、食品包材、渔业浮具等加强管理。长庚医院临床毒物中心主任颜宗海指出,微塑胶对人体的危害至今仍是未知数,但建议民众外出自备环保餐具、水壶,减少垃圾制造,避免微塑胶、奈米塑胶问题加剧。
林东良说,塑胶材质由于广泛运用在生活,若要减少海洋微塑胶,需民众有意识地源头减量、避免塑胶流入至海洋,毕竟微塑胶难以从环境中移除,就算可以移除,成本也相当高。
绿色和平减塑专案主任张凯婷表示,塑胶产品一旦成为垃圾,难以回收、难以处理的性质,塑胶垃圾流入大海后形成塑胶微粒,被海洋生物误食后,多会随着食物链进入人体内,当前最重要的解方是源头减量,塑胶不能再无止尽生产,要有一个上限,同时应加快优先淘汰一次性塑胶包装及餐具。
颜宗海指出,塑胶材质使用后都一定会制造出垃圾。医学上有两个名词,微塑胶及奈米塑胶,前者直径小于5毫米,后者则小于1微米,这些垃圾最后导致环境污染,进入水源,甚至被生物吃下肚,回到人类餐桌上。
微塑胶及奈米塑胶的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细胞、动物实验阶段。颜宗海说,从实验可知,这些塑胶会增加氧化压力、发炎反应,对器官造成伤害,且直径越小,越能穿越细胞壁,伤害也越大。
不过,微塑胶及奈米塑胶对人体的危害,至今仍是未知数。颜宗海表示,医界只知道这些东西不好,但不知道进入人体后,有多少比例会被吸收、停留在哪些器官、长时间下来是否有致癌风险。他建议民众外出自备环保餐具、水壶,减少垃圾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