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衝破西方觀點的思想吶喊

西方观点下,失语的越南史? 图/Library of Congress

在历史学的领域中,所谓的「世界史」大概是最难清楚定义的辞汇之一。

顾名思义,世界史可用来指涉世界上所有地区的历史发展;但问题是,「世界」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又该如何界定?我们当然可以很有野心地期待,能够完成一本无所不谈的历史作品,但在实务上,又不可能要求有人真能如此写作。因此,为了配合现实考量,当人类在创造所谓的世界史时,必定会针对内容、主题、材料等有所取舍,找出自认为最能代表世界局势演变的叙事脉络。

具体来说,欧美地区的世界史,许多时候会等同于「西方文明崛起、扩张,进而影响全球各地」的过程。这种观点自有某种程度上的道理,但相对的,却也让其他地区的历史,成了西方文明的附属品。

许多时候会等同于「西方文明崛起、扩张,进而影响全球各地」的过程。这种观点自有某种程度上的道理,但相对的,却也让其他地区的历史,成了西方文明的附属品。图为1970年,推行「越南战争越南化」的美国总统尼克森,坐镇华府、手指地图上的越南与柬埔寨。 图/法新社

近年来出版的《中断的天命:伊斯兰观点的世界史》,便检讨了西方世界史观点中,对伊斯兰文明过度简化、标签化的论述方式。比如说,传统西方史观总认为伊斯兰世界基于宗教因素,总会一昧敌视西方文明的价值观与最新科技。本书却指出,伊斯兰文明之所以反对西方文明,与欧美强权从19世纪以来,对当地的过度介入、屡屡违反承诺之举有非常直接关系。

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为了拉拢鄂图曼帝国治下阿拉伯人的支持,曾允诺他们将在战后协助建立独立国家,但最后的结果是,欧洲强权依旧透过《赛克斯–皮科协定》,以及《贝尔福宣言》,恣意在阿拉伯世界划定势力范围,丝毫不顾阿拉伯人的强力反对。在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中,其实并不缺乏民主、科学、理性的成分,历史上也曾出现学习西方的改革运动,但这些发展都在西方殖民活动下,渐渐埋没于极端保守主义的声音中。

透过伊斯兰的例子不难想像,在世界史的领域中,确实还有许多可继续挖掘的叙事主体,从他们的视野,可看出这个世界的复杂性,确实难以仅用一、两种观点便可道尽。尤其是过往曾受制于帝国主义、殖民活动的地方,更能补足西方世界史观的不足。在此意义上,《越南:世界史的失语者》一书,就不单单只是越南地方史如此简单而已。

一战期间,英法为拉拢鄂图曼帝国治下阿拉伯人,曾允诺他们在战后协助建立独立国家,但最后欧洲强权依旧透过《赛克斯–皮科协定》以及《贝尔福宣言》,恣意在阿拉伯世界划定势力范围,丝毫不顾阿拉伯人的强力反对。图为1916年,发动大规模阿拉伯起义的起义军。 图/维基共享

《越南:世界史的失语者》的原文书名为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Vietnam,丝毫不见任何关于「世界史」的用词。显而易见地,台湾出版社在选择中译本的书名时,已事先将世界史定位为「西方观点的世界史」,借此突显出本书作者的核心理念:面对外来强权,不论是反抗或合作,越南内部也有属于自己的发展过程,绝不仅仅是大国向外投射力量的被动接收者,而这正是许多人阅读越南史的盲点。

作为一本以越南为主题的专书,《越南:世界史的失语者》一开头便指出:法国于19世纪下半殖民越南前,这个国家也是个致力于在中南半岛扩张的殖民帝国。现代越南的前身大约在10世纪脱离中华帝国独立后,当时只是红河三角洲上的一个小国。接下来数世纪、历经不同王朝统治后,沿着东京湾强势并吞他国后,最后在19世纪上半统治湄公河三角洲一带,打造出现代越南的基本版图。

然而,崭新的越南并未维持太久,便遇到强势来袭的法国军队,后者决心在中南半岛建立一个可与大英帝国在亚洲相抗衡的殖民地。

法国于19世纪下半殖民越南前,这个国家也是个致力于在中南半岛扩张的殖民帝国。图为越南最后一个王朝——阮朝——时的疆域图(图右方为北)。 图/维基共享

法国推行殖民的过程中,并不将越南划为单一、完整的殖民地,而是依据占领的先后顺序,切割成南方的交趾支那、中部的安南,以及北方的东京等三区块,并与高缅、寮国等殖民地,共同组成法属印度支那。在越南民族主义者眼中,这种分而治之的做法,严重伤害了国家主权;因此,「再次统一」日后也成为现代越南的重要建国神话。

如同绝大多数遭遇外来殖民的地方知识份子,越南知识份子也对未来局势有过激烈争论,特别是在「推动体制内的改革」,或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国家」之间僵持不下。本书提到,在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法国政府屡屡失言、国家力量又因一时战败而衰落,让不少改革派人士放弃合作,积极寻找外在力量以取得独立。对现在越南史有巨大影响的胡志明,便曾经历过此番心境上的转变。

胡志明如同当时许多越南知识份子,也曾到法国留学,年少时的他坚信:只要法国推动自由、民主的改革,越南并不尽然要追求民族独立。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殖民当局从未真正推动任何政治上的改革,逼迫胡志明转而寻找当时国际上最有爆发力的革命力量:共产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殖民当局从未真正推动任何政治上的改革,逼迫胡志明转而寻找当时国际上最有爆发力的革命力量:共产主义。图为奠边府战役前,胡志明(中)与越南人民军大将的武元甲(右一),商议战策。 图/路透社

二战结束后,越南逐渐成为冷战的主战场之一,但这也并非全然是美、苏的刻意之作。领导越南共产党的胡志明趁着法国势力减弱,于越南北部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在南方,另一批人在美国支持下,建立全面反共的越南共和国。

事实上,南北越都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以「推翻法国殖民、统一越南」为号召,最大的差别仅在于,在求助外国势力时,是否是要引入共产党资源。双方领导人都知道,他们能够顺利独立,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战后冷战局势的成型,因此,各自不断拉拢中国和美国的支持,积极仿效其意识型态、政治制度,软弱的法国只能渐渐退出。

南北对峙的局势一直到1960年代、北越正式发动攻击而告一段落。接下来数年间,南越内部早已因各种原因而崩坏,迫使美国基于围赌共产势力扩张的策略,被迫直接介入越战,于军事上越陷越深。到了1975年,北越军队终于得以占领整个越南,完成越南民族主义者从上个世纪末就不断追求的目标。

南北越都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以「推翻法国殖民、统一越南」为号召。1975年,北越军队终于得以占领整个越南,完成越南民族主义者从上个世纪末就不断追求的目标。图为1975年越共军攻下西贡,人民夹道欢迎。 图/法新社

有必要强调的是,《越南:世界史的失语者》从未否认西方强权对越南所带来的影响,例如法国带来现代化经济模式,苏联为越南独立提供不少资源。但本书也试图指出,越南人的主动为之,同样对这个国家的未来发挥一定程度影响力。

比如在法国统治时期,越南人强烈要求自治,迫使殖民当局做出施行改革的承诺,在一战期间,试着放宽越南人参政权、推动司法改革、保障个人权益等;至于越战,更非美国单方面促成的一场战争。「西方强权的为所欲为」,从来就不应该是解读越南史的前提。如同内文所提到:

将越南视为一个前殖民地或一个战略地区,或将越战简化为一场战争或一连几场战争,都会使越南史变成它与外来强权的关系史。 图/美联社

从越南史为出发点,本书更深一层的意涵在于,「大国」的历史固然有助于补抓历史发展的方向,特别是针对一个相对辽阔的地理范围或时间断代时更显如此;但「小国」的观点或影响力,并不代表因此而毫无价值。

换言之,作者并未打算以本书完全推翻西方观点的世界史,而是试图用「较广的时空观点」,探讨现代越南的成型过程。只有如此,才能更全面性地认识越南本身,甚至是法国殖民帝国的性质、或是冷战局势下的越战所代表之意涵。一个越南观点的世界史,也有助于读者透析近代西方发展史。

多元历史观点的重要性,就如同物种多样性之于自然世界一样,不在于取代、排挤他者,而是共同建立一个相对完整、全面的世界样貌。在此前提下,才有更充分理由期待人类真能从阅读世界史中,扩大对世界的认识。一个「最完善」的世界史或许从未能有完成的一天,但只要人类愿意尊重多元史观,便是个弥足珍贵的过程了。

多元历史观点的重要性,就如同物种多样性之于自然世界一样,不在于取代、排挤他者,而是共同建立一个相对完整、全面的世界样貌。图为遭怀疑是越共游击队,而蒙眼被捕的越南人。 图/美联社

▌本文为《越南:世界史的失语者》(联经出版,2018)书评

《越南:世界史的失语者》

作者: 克里斯多佛.高夏(Christopher Goscha)

出版社:联经出版

出版日期:2018/04/02

内容简介:权力争夺、战火洗礼、帝国殖民、独立与开放、文化影响……越南的历史就是世界大历史的缩影。跳脱越战世代史学窠臼,抗衡越共对历史诠释的垄断,史学家高夏运用越南文、法文、英文等多语史料,在《越南:世界史的失语者》一书中重建越南历史多元完整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