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反主流的观点看待世界 是窥见未来最好的方法

▲透过打造「独一无二」的独占企业,因为没有其他同业能提供相近替代品,而能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图/达志示意图,下同)

作者:彼得‧提尔、布雷克马斯特译者:季晶晶摘自:天下杂志出版《从0到1》

●精选书摘

我喜欢问面试者一个问题:「有什么是你跟其他人有不同看法,但是你觉得很重要的事实?」

这个问题直截了当,听起来简单,其实很难回答。从知识上来看,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学校教的是大家都认同的知识。从心理层面来看,这个问题也很困难,因为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提出非主流的看法。才思敏捷的人已经很少了,拥有胆识的人比天才更难找。

我最常听到的回答有:

• 我们的教育制度崩坏,急需修改。

美国卓越超群

• 这个世界没有神。

这些都不是好答案。前两个答案或许是对的,但很多人会认同。第三项答案只是在熟悉的辩论会中选定立场。一个好答案应该是这样的形式:「大部分人都相信x,但事实却与x 相反。」我会在这章后面提出我的答案。

进步不会自动产生

想到未来,我们都希望是个进步的未来。进步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水平或延伸式的进步(horizontal or extensive progress),这种进步是复制已经成功的方法, 也就是从1 到n;第二种是垂直或密集式的进步(vertical or intensive progress),这种进步是开发新事物,也就是从0 到1。水平式的进步很容易想像,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它的样貌 ;垂直式的进步比较难想像, 因为要做别人从没有做过的事。如果你从1 台打字机生产出100 台打字机,这是水平式的进步;如果你从1 台打字机做出1 台文书处理机,那就是垂直式的进步。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水平式进步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那就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就是把某个地方的事物大量复制到每个地方。中国是全球化的

典型范例。中国订出20 年计划,要成为今日的美国,中国复制所有已开发国家成功的事物,直接搬到中国,包括19 世纪的铁路、20 世纪的空调、甚至是整个城市规划全盘照抄。他们也许省略其中几个步骤,例如不铺设固网,直接发展无线网路,但这还是复制。

如果要用一个词描述垂直式进步, 那就是「科技」(technology)。几十年来资讯科技快速发展,使矽谷成为科技之都。但是科技不只局限电脑,正确的说,任何新的、更好的做事方式都是科技。

全球化与科技发展是两种不同的进步模式,可能同时发生,也有可能只发生一种进步,或是全部没有进展。例如,1815 到1914 年间,科技发展和全球化均快速推进;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71 年季辛吉访问中国重启中美关系的期间,科技发展迅速,但全球化的进展不多;1971 年之后,我们看到全球化加速,但是科技进步有限,多半只有资讯科技的进步。

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很容易想像数十年后全球会更融合、更相似,连我们的日常用语也显示我们某种程度相信科技决定历史,例如我们把世界分为所谓的「已开发国家」和「开发中国家」,意味已开发国家已有成就,而较贫穷的开发中国家只需要随后跟上就好。

我不认为这是正确的说法。我对前面反主流问题的答案是:大部分的人认为全球化将定义未来世界,但事实是科技发展的影响比全球化更大。如果没有科技进步,当中国未来20 年的能源产出增加1 倍时,污染也就会加倍;如果印度上亿家庭都仿效美国的生活模式, 只使用今天的技术,也会造成重大的环境灾难。在世界各地复制旧方法来创造财富势必会导致经济崩坏,而不会创造富裕。世界资源匮乏,没有新科技为奥援的全球化不可能是永续发展的方法。

从历史来看,新科技从来不会自动产生。我们的祖先活在静态、零和赛局社会,掠夺别人财物占为己有就算是成功,绝少开发新的财富,长期下来一般人的生活还是很难摆脱极度的辛苦贫穷。社会从原始农耕生活开始,到中古世纪有了风车,16世纪发明星盘,这1万年来仅有零星的进步。直到1760年代出现蒸汽引擎, 现代社会突然经历一连串的科技进展,一路进步到1970 左右,这些科技进展留给我们更富裕的社会,所创造出的财富远超过过去任何世代的想像。

没有一个世代像我们的父母和祖父母辈,期盼会持续进步,1960年代末期盼1 周工作4天、能源便宜到不用钱,还有可以到月球度假。但这些都没有发生,智慧型手机让我们分心,也让我们忽视我们的环境还是很落后,事实上,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只有电脑和通讯在大幅进步。这不是说上一代想像的美好未来是错的,

他们只不过不该期待事情会自动发生。现在我们面对的挑战是,不但要想像新科技,我们还要更进一步把想像的科技创造出来,使21 世纪比20 世纪更和平繁荣。

创业思维

新科技常常来自新的冒险事业,新的探索尝试,也就是新创事业。各个领域都有新创的尝试。为什么总是由一小群人开始改变,最简单的解释乍听之下不太正面,这显示新事物难以在大型组织中发生,但是要靠一人一己之力更难。新创事业的运作原则就是必须和其他人合作完成工作,而且组织要小到能让所有事情顺利运作。

正面来看,新创事业是说服一群人一起规划建立一个不同的未来。新企业最重要的优势就在新思维,新思维甚至比聪明更重要,小规模才有思考的空间。 这本书所要谈的,就是成功创新必须要问、也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本文经天下杂志授权,摘自《从0到1:打开世界运作的未知秘密,在意想不到之处发现价值》

★56万人造访、240万点阅、网路上疯狂分享!预购即登Amazon.com畅销排行榜TOP1!《财星》杂志2014年9月封面人物报导推荐

★图片为版权照片,由达志影像供《ETtoday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