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协议的「理解」背后:百家争鸣的价值观

▲▼反服贸民众也让自己的宠物加入。(图/记者陈明仁摄)

赖荣伟

要「正确」理解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其实很难!不断地看协议上的文字,依旧难以判读此协议对台湾是「有利」或「不利」。即使不断地公开辩论,我预期也是如此。

为何会这样?

因为,解读者的诠释来自不同的专业知识领域(比如:国际经济学、国际政治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律学等)或不同的生活背景(家庭小康或富裕;本身是老板员工;就职企业是大企业或中小企业;就职产业是哪一种服务业等)。以专业知识为例,即使同一领域,也充斥不同学派信仰者;更甚,不同领域知识亦可能冲突,如经济学者与政治学者的角度可能分歧。所以,协议的背后必然充斥不同的价值观利益冲突

从国际经济学的角度,国家间或区域间的「贸易障碍消除」一向是主流,自由贸易协议必然带来彼此各自的利益提升。这一向是台湾商学院的主流逻辑。市场的开放、交流以及延伸而来的竞争,将有助于「汰弱存强」,有益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尤其,对岸目前已是台湾的重要经济伙伴,对象选择上,与对岸进行贸易整合也符合国际经济学的学理。从此点来看,马政府并没错。马政府正信奉此等价值观,作他们认为对的事情。

然而,前述的价值观,只是国际经济学里的自由主义学派,尽管此学派是台湾、美国与很多国家的学术主流。早就越来越多的人质疑自由主义的此等主张,理由是他们眼中所见乃「全球化」的「M型化」现象:贫者越贫、富者愈富。所谓经济学生产要素(人才、资本、货物、劳动)的流通与整合,最后图利的仍是大企业与其中的老板、高阶经理阶层等一小群人。非此等族群的多数人民,感受不到薪水提升与就业率的下降,甚至还会发现物价、房价的高涨等。大企业具有规模经济的优势,小企业将面临淘汰。又,企业生产以营利目的,如何利用各地不同国情(如便宜的劳动力与薪资等)减少成本是经营者考量;毕竟投资者的目的在于赚钱,如何在各地投机乃天经地义,这也是所谓的国际「热钱」到处「炒股市」、「炒房地产」的原因。这亦是为何现在的世界,到处有人「反全球化」。前几年,美国次贷风暴,掀起「占领华尔街」的全球社会运动;欧洲整合50年,不少国家内部一直有「反整合」者,近年来势力也渐成气候。即使被政府列入最大竞争对手的韩国,内部的仇富声浪一直高涨。

当然,针对M型化,自由主义者会认为,若不想被淘汰,理性的国家、企业或个人就必须好好思维本身所不足,努力往富的一端往上爬。这就是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在买不起市区豪宅,就先从远一点开始住,好好努力,以后就买得起豪宅;新人一开始不用在意薪水19K,好好努力,以后千万年薪.....。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徒会强调,凭个人努力是无用的,因为台面上的制度早被资产阶级所把持,透过此等图利资产阶级的游戏规则,无产阶级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无产阶级:永远处于「被剥削」的情境。事实上,马克思学派这样的主张,也成为多年来国际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又称穷国、南方国家)批判已开发国家(又称富国、北方国家)的语言。

前述乃国际经济学里的学派争议,观点分歧显然已相当大。若从其他不同知识角度切入,势必争议又更不同、更复杂。

●作者赖荣伟,台北,政治大学法学博士,大学兼任助理教授;曾任投资理财公司投资研究室经理。以上言论不代表《ETtoday新闻云》立场。ET论坛欢迎云友更多参与,也欢迎网友发表高见,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