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服贸协议争议所在

李武忠

两岸签定服贸协议外界反弹声浪未歇,无论马苏辩论结果如何相信争议还是会持续上演。两岸服贸协议不是是非题,也非得全盘接受,问题出在马政府的心态与做为,让民众无法放心,若不能虚心检讨改进只想凭借立法院优势强渡关山,将后患无穷。面对全球贸易自由化台湾需要融入国际经贸体系来拓展市场,是多数民众的共识,但是在推动双边贸易的同时如何针对受影响产业给予扶持、升级或备妥退场机制,而不是单纯的强调「物竞天择」,汰弱留强。一旦陷入丛林法则,那么台湾社会将永无宁日,试问在这种氛围企业能安心投资经营,国家的经济还会成长吗?

谈到服贸协议赞成与反对双方各有坚持,也都提出经济评估数据来强化其立论基础,这部分其实是可以有理性探讨空间,毕竟以经济模型推估出来的数字只是一个参考值,本来就需要透过专家意见修正,再与相关产业团体沟通协调后做出正确的评估,再据以拟定出最佳的谈判策略。透过这样的程序,一来可以让可能受影响产业有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二来可以帮助政府部门找出具体可行的因应方案(避免纸上谈兵),将伤害降至最低。不应该把这样严肃的议题窄化为造谣与辟谣的对抗,不仅模糊问题焦点,也引发不必要的对立。固然以今日执政党在立法院的人头优势可以强势让该协议过关,唯孟子有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民心向背则攻守之势易位当权者需以此为戒。

服贸协议将开放中国来台投资的项目上千种,影响程度各不相同,无法一体适用,尤其对于小资经营者 (如:家庭美容美发、家庭看护、中草药商等),本来就经营的相当辛苦获利有限,他们哪有资金门路到中国拓展据点。而以中国人多势众,国内业者自然会害怕因大幅开放而让他们失去赖以为生的工作机会,此种朝不保夕的恐惧感,绝非坐在冷气房做决策的官员可以体会其一二。

尽管马政府一再强调会加强对进口中资人数予以严格把关将采逐案审查,但是多数民众对政府的效能与承诺已经没有信心,何况以中国目前之强势,要开放多少人力、企业、资金进入台湾主控权在中国政府,这才是令人感到忧心之处。谨以农业为例,政府大幅松绑中国商人来台投资农业,美其名是帮助台湾农产品在中国当地行销

问题是在整个产销供应链中,获利最多的是品牌行销,从事第一线生产的农民获利最低,一旦允许中国商人进来投资经营农产加工、仓储、物流行销等再与中国当地行销通路结合(类似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将赚走大部分的利润且价格容易操控在买家手里,将削弱我国的粮食自主权,而台湾政府得到的很可能是统计上农产品出口数量与金额增加的政绩(目前国内观光旅游业即陷入这样的窘境)。虽然政府辩称农业物流业务早于民国98年列入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类别项目,实际到台湾投资农业物流的中国企业仅少数几家,无需庸人自扰。问题是当时是我方单向开放,有许多条件限制,且两岸交流不若今日之紧密,如今把开放投资条件放宽,且中国对台农业策略更为灵活,深入(从代理人到亲自下乡),未来赴台投资农业的领域、数量与影响程度主控权握在中国官方手上,这才是真正隐忧所在。

政府要平息服贸争议,就不能再回避上述问题,应该诚实告诉民众受该协议冲击的行业种类、可能人数以及影响程度,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具体妥善的因应措施包括:补偿金、转型升级低利融资贷款、转业技能训练、如何落实把关工作等等,才能解除民众心中的恐慌和疑虑,让争端平和落幕。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经济系教授。本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