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夏天应重视饮食安全--从「飨食天堂」食物中毒说起

李武忠

受到海洋环境污染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吃海鲜吃出问题的案例层出不穷。日前国内「飨食天堂」发生食客集体食物中毒,祸首疑是韩国进口生蚝。无独有偶美国食品暨药物管理局(FDA)也宣布韩国销往美国的生蚝、蛤蜊贻贝扇贝水产品,可能受人体排泄物和诺罗病毒(Norovirus)污染,有引起肠胃炎之虞,除要求立即下架外,美方并宣布「韩国贝类卫生计划」已不符合美国卫生标准,将自「国内贝类海鲜进口供应许可名单」(Interstate Certified Shellfish Shippers List)剔除(该名单每月由FDA公布一次)。目前污染源头未明。

诺罗病毒是引起人类急性肠胃炎的主要致病原,每年引起全球超过2.7亿人感染,约20万人死亡,多数死亡病例发生在开发中国家。它也是美国最常见造成胃肠炎的原因,在美国每年估计有2000多万胃肠炎是由诺罗病毒引起。在国内也曾发生诺罗病毒污染食物引发中学学生肠胃炎群聚事件。该病主要症状有腹泻、呕吐、恶心及腹痛等,有些病人可能会出现头痛、全身痛及乏力等。传染途径为粪-口传染,感染者粪便污染环境介面饮水或食物,人若吃了被感染的海产也会被感染,日本及法国等喜食生鱼及贝类地区就有相当多的病例。根据研究显示由诺罗病毒引起的肠胃炎与牡蛎等贝类产收季节有相当大的相关性。过去在国内养殖贝类亦检出该病毒存在比率相当高。

目前对于诺罗病毒还没有相应的疫苗和药物治疗,临床多给予止泻处理,配合多休息、充足水份即可。专家建议减少病毒感染的办法包括:注重卫生,用肥皂勤洗手;洗净水果和蔬菜,煮熟牡蛎和其它带壳鱼类;使用稀释的家用漂白液每加仑水放5-25汤匙),清理消毒被污染表面并尽可能戴手套;避免与病患接触等。

随着原料来源的全球化使得食物供应链拉长,海鲜受污染的风险相对提高,尤其零售阶段不易保鲜更应列为管控的重点。为了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起见,美国政府以养殖贝介类海域中的微生物含量为指标,将养殖水域划分为批准区域(可以直接销售给公共生食或蒸煮消费)、有条件准区域、限制区域、有条件限制区域及禁用区域等五大类,订定不同的后续净化杀菌灭菌等卫生安全处理要求。每三年由主管机关评估一次,针对结果做必要的调整。食鱼大国日本除了推动水产品可追溯体系外,对海产捕捞、加工和保存的整个过程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包括:捕捞贝介类海域的海水大肠菌群要低于70/100ml;原料贝介类卸货后应迅速用卫生水充分洗净;加工食用贝介类的场所必须保证卫生,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化学合成的添加剂;盛放去壳贝肉容器应是易洗净、易杀菌的金属、合成树脂等制成的容器;在保存时,要用清洁卫生的合成树脂薄膜铝箔耐水性加工纸包装后,放置在摄氏10℃以下的环境等等,来降低生食海产的风险。

我国政府除了加强对进口水产品把关外,应该参考美日做法积极建构完备的水产品品质安全管控机制包括:政府监管机制、产业自律机制、生产者自控机制、消费者诉求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彼此相互联动构成一个完整体系;同时辅导国内捕捞及养殖水产品取得国际卫生安全与生态标章等认证,以方便消费者选购。让国人既享受美食又能确保健康!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经济系教授。本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