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运动有助自闭症 ADHD调适情绪、专注学习 专家示范引导技巧
自闭症(ASD)与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是特教生中人数最多的两大类,因疾病性质不同,引导方式也大相迳庭。(示意图/shutterstock)
自闭症、ADHD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孩子在社会适应上较辛苦,易累积情绪压力,导致适应更困难,但运动可调节大脑中的杏仁核(情绪脑),增加情绪调适能力,减少「挑战常规」的行为。由于特教生的情绪比一般人更强烈,师长要学会沟通方法,使用特定技巧引导,帮助他们克服障碍,才能享受运动刺激大脑、提升认知力、控制力等好处。
自闭症(ASD)与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是特教生中人数最多的两大类,因疾病性质不同,引导方式也大相迳庭,家有这两种特教生的父母们请注意以下提醒。
●自闭症者会自我隔绝 可引导「沟通」、延长运动时间
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中心副研究员潘正宸解释,自闭症小孩需要固定的生活SOP,并「视觉化」来引导他执行,如果脱离习惯的流程,易愤怒、不肯配合。
与其他特教生一样,运动对自闭症患者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师长的引导技巧相当重要。潘正宸曾透过训练使一位20多岁、平常不主动讲话的智能障碍及自闭症成人,增加在跑步机上中等运动强度的运动时间。以下是教学方式,也可用在20多岁以下的自闭症青少年、儿童。
首先在没有任何刺激下,多次测试他独立在跑步机上的快走时间,有时不到5分钟就自行停止。之后在住家沙发上,潘老师在小黑板上写了数字1~10,跟他约定「每当我圈到10(手也做出动作),你可拿到你最喜欢的网球(增强物)来玩。」然后这样引导:
• 第一次直接圈「10」,给他网球(他可立刻玩),等待30秒后,收球。
• 再教学一次,「每当我圈到10,你可拿最喜欢的网球来玩。」
• 从「9」开始圈,隔数秒后再圈「10」,给他网球。依此类推,最后从「1」开始圈到「10」再给球玩,使其练习等待。
▼注意事项
1. 圈数字的过程,可增加数字间的秒数,并提醒要等待。
2. 等完成教学,再进行跑步机快走任务。依据个案能力,可调整成数字1~20的预先学习引导。进一步引导圈到20,少年才能离开跑步机玩球。
家长可从小目标着手,善用增强物帮孩子累积信心,但增强物不能无止尽或滥用。增强训练可使自闭症者对于任务的容忍度逐渐提升,达到增加运动量的目的,引导过程中可能因不耐烦,个案会对增强物发出「球!球!」的声音,这是沟通行为,事实上「一定运动强度的运动量」与「发出声音来沟通」是实验目的;也就是说,透过有效的个人化增强系统,是发展自闭症者运动行为的一种方式。
系统性训练后第九次,个案连续运动达26分钟,平均每分钟心跳率125到148。第十次褪除增强系统后,个案自行快走持续超过30分钟。潘老师强调,善用有效的增强系统,才能使目标行为增加。
自闭症者不易像一般人自主地运动,但运动对其生理上的发展很重要,所以必须由他人来诱导运动。启端职能治疗诊所创始人,也是前长庚大学职能治疗学系讲师吴端文解释:「自闭症会沉迷在自我的行为里或自得其乐,不会自行向外探索;如果没有外界引导,可能已几十岁仍自我封闭。」
●「小大使」帮助不参与活动的孩子,能增加自闭儿运动机会
吴端文解释:「一般人以为自闭症者不愿与他人建立关系,其实不然。一个看似对操场上的游戏不感兴趣的自闭症孩子,可能是被操场上的喧闹所淹没。避免目光接触的自闭症成年人,可能只是想避免过度刺激或想更专心于谈话。固定节奏且重复性的动作(如拍打、摇摆身体等)是一些自闭症患者应对焦虑和不确定性的方式,不是他们对社交不感兴趣。
国外某学校曾设立「小大使」来帮助不参与活动的孩子,这增加了自闭症儿童运动的机会,也带来更好的社交网络。
据研究,足量的运动可帮助自闭症者减少「挑战常规」的行为,例如发脾气不肯配合班级常规,让他们更愿意配合生活中的流程,所以即便引导运动不容易,仍值得师长学习。
●过动儿太好动 注意安全并尝试不同运动型态
跟自闭症相比,ADHD患者对外界的反应看起来完全相反。潘正宸形容,ADHD儿童可能有过度神化自己的倾向,认为可攀墙、爬树,像蜘蛛人、超人般飞天遁地,需师长设立安全界线。ADHD有探索外界的特质,可让他们尝试不同型态的运动,包括「开放型」与「闭锁型」运动,以便找到最适合的运动。
「开放型」是指变化较多的运动,如球类、游戏类运动,需要及时应变后做出反应,其「认知负荷量」较高,可提升认知功能。而「闭锁型」是指动作型态不断重复,举凡跑步、游泳等。每个孩子喜欢的运动不同,建议家长多尝试,搭配这两大类的运动让ADHD孩童交替进行。长期下来,「运动」可帮助他们管理行为。
本文作者:叶语容
(本文摘自《大家健康杂志》2021年3、4月号 第399期)
《大家健康杂志》2021年3、4月号 第3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