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数据防灾做前锋 学习与灾共存

(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提供)

甫翻过去的2022,是不平静的一年。气候变迁让极端天候出现更加频繁,各大洲均传出灾情。伊恩飓风席卷美国与巴西,造成逾1,000亿美金的损失;夏季热浪侵袭欧洲,引发野火干旱;巴基斯坦更遭逢了世纪洪灾,淹没近八分之一的国土。今(2023)年年初,我们都为了土叙地震合十祈祷;更不用说早些年,南亚海啸、日本东北311地震,想必你我都经历了那分震惊与无能为力。是呀!人们从来无力抵挡老天爷的意志。

生活在这颗蓝色星球上,我们共享同一片天空,命运也是系连在一起,上帝之指在何时、会指向何处,无人能知,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力减灾避灾,学习敬天,与灾共存。

台湾的汛期从每年的五月延续到十一月,是一年降水量最大、最集中的时期,虽然带来丰沛的水资源,但也最易引发洪涝灾害。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以下简称「灾防科技中心」)主任陈宏宇从二月起,就马不停蹄地拜访台湾22个县市政府,要把平日收集建置的情资讯息,确实传递给地方政府第一线的指挥官,让各县市平安度过每一次的考验。

陈宏宇强调,防灾主要的工作就是减灾和避灾,唯有整合防灾大数据,才能及早做好防灾准备。(图/台湾光华提供)

台湾宛如矿坑里的金丝雀

近30年来,台湾遭逢的天然灾害,陈宏宇几乎无役不与,学界出身,地质灾害、工程地质是陈宏宇的专业,从1990年中度台风欧菲莉、1999年的921大地震、2009年莫拉克台风,任何勘灾现场都可看到他的身影。

「台湾位在环太平洋火环带,地震本来就避不了。」我们所处的位置,板块运动频繁,台湾每年平均因板块活动擡升5~7毫米;聊到这边,陈宏宇问我们,若以台湾岛形成于600万年的时间来推算,照理说,台湾应该有三万公尺高了,为什么岛上最高的玉山只有3,952公尺?两万六千公尺的落差哪边去了?2003年,他和英国剑桥学者合作投稿国际知名的科学期刊《Nature》,把台湾历年来受台风、河川冲刷下来的土方数据加以计算,得出「台湾的面积三万六千平方公里,仅占全世界陆地面积0.024%,但其侵蚀力达2%。」这说明了台湾许多地区皆位于地质敏感区,每遭逢地震或台风豪雨,就易造成严重的灾情。

气象达人彭启明则开宗明义点出台湾的威胁,「每年在西太平洋大约生成27个台风,就有三到四个会影响到台湾。」近几年,直接侵台的台风少了,但是台湾的压力一样大,因为马上面临缺水的困境。

台湾另外的特色是雨量多,又因为高山多,气流遇到地形造成极端的降雨,如宜兰南澳乡的西帽山气象站,就曾量测到12,027毫米的年雨量。再加上近年极端气候,短延时、强降雨的趋势,常常午后雷阵雨,一小时下到200毫米,都创世界纪录。「全世界这种气候变迁造成极端的天气事件,台湾就像是矿坑里面的金丝雀一般,都会提早发生,都会创纪录。」彭启明如此比喻台湾的处境。

极端天气事件易造成生命的威胁、产业的冲击与经济的损失;身处这样的环境,如何应变,成为台湾当务之急的课题。

整合防灾大数据

每逢台风生成,预测将影响台湾,中央灾害应变中心开设,灾防科技中心则在第一时间提供灾情研判与预警应变建议。经常受邀到国际考察参访,陈宏宇深刻的感触是,台湾的启动应变是最迅速的。他玩笑地说或许因为台湾国土面积较小,从行政院所在的忠孝东路到达灾防科技中心所处的捷运大坪林站不用15分钟,而且更重要是只要指挥官一就定位,「灾害情资网」就能即时呈现全台湾各地的灾防资讯,确保预警时机,超前部署。

前身是国科会防灾国家型科技计划办公室,2014年改制转型为行政法人的灾防科技中心,陈宏宇解释,灾防科技中心是集结各领域专家学者的专业幕僚,任务在提供灾害防救的咨询。平时投注在防灾、减灾科技等议题研究,并找出可能受冲击较大的地区,事前拟定防灾计划,并将学研团队的研发成果落实在防灾工作上,才能从容面对各类的天灾风险。

在情资上,整合介接国内各政府机关的数据资料,如内政部营建署、交通部中央气象局、经济部水利署、公路总局、农委会水保局等单位的监测数据,汇整于「灾害情资网」平台,「我们把各部会的资料介接整合进平台,将最原始的资料加值,让资讯数据视觉化,做成一目了然的图表资讯,提供最即时的资讯,在中央灾害应变中心里,就能掌握全国气象、水象、土象等情资。」

平台也介接了台湾自行研发的福卫七号、美国的NOAA、日本向日葵卫星、欧盟哥白尼实验室等国际资源,投入数据分析。一边说明,陈宏宇一边展示着「灾害情资网」里的海量讯息。他秀一张slide,显示2017年尼莎台风尚未登陆前的预警图,并收集了至少五个国家气象单位的预测路径,各国的路径歧异有150公里之远,「台风还没登陆前,我们就做好超前布署,预测当台风偏西、偏东时,对哪些县市造成影响,用图表呈现,并将资讯第一时间送到各地方政府手中,让大家提早启动相关的防灾措施。」陈宏宇再举例,水利署在各河川架设的摄影机画面,在平台即可无时差的监测,当雨量、水位超过了警戒线,就通知地方消防局,建议暂时疏散撤离。

更有利用社群情资来救灾。传统打119通报,旷日废时;现今社群网络发达,在大数据技术发展下,灾防科技中心建立的社群灾害情资平台,透过资料攀爬,收集民众分享的灾情资讯,缩短灾情通报时间,迅速调度人力来支援救灾。

除了最常经历的地震、风灾预警外,关乎民生的空气品质、降雨观测、水库水情、火山潜势、低温预警等,在平台里都有主题地图呈现,例如,台湾各大水库的水情用视觉化的图表,让人秒懂南区水情告急。用仪表显示火山监测的指标,从微震、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氡气含量等,资讯全都公开透明。

从灾害中学习

从灾害中学习,一直是从事灾害研究与推动防灾业务的重要方式。鉴于2001年阿玛斯号货轮油污事件,造成垦丁国家公园内的生态浩劫,灾防科技中心也掌握台湾周围海域船只停泊的资讯,当有台风接近时,通知其避难,避免同样的遗憾再发生。受农委会委托,介接来自气象局的资料,提供低温预报资讯,让农渔民提早因应,防患于未然,避免如2016年霸王寒流造成直逼40亿新台币的农损,让农民一年的辛勤泡汤。

线上整合,灾防科技中心也不忘线下推广。联合国提出「2015-2030 仙台减灾纲领」中,特别强调各国需重视身心障碍者防减灾的需求,灾防科技中心体系与社经组长李香洁解释,灾防科技中心从2020年起即邀请身心障碍者一起投入,共同设计专属的防灾万年历,提供身障、视障者至关重要的灾前整备、灾时应变、灾后复原等资讯,协助身心障碍民众减灾、避灾准备,日前才获联合国支持的无障碍计划(Zero Project)颁发2023年奖项肯定。

「我现在最强调的就是避灾减灾,让所有的伤亡减到最低。」陈宏宇说。目前灾害情资网总浏览达431万人次,遇到灾变时也会透过网路、简讯即时推播资讯给全体国民,公开的资讯让所有人关心自己身处的环境,从平日即建立起灾防的意识。

救灾时间分秒必争,灾防科技中心则在第一时间提供灾情研判与预警应变建议,确保预警时机,超前部署。(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提供)

开放资料,公私协力

彭启明则和我们聊起台湾近年来推动开放资料,身兼台湾开放资料Open Data 联盟会长,他极力鼓吹把公部门的诸多资料开放,让民间、学术界的专家,提供不同视角的研判,民间可以做更多元的创新,让资料价值极大化。他举国科会建立的「民生公共物联网」,在全国布建了许多监测器,并将监测数据主动开放让民间使用,「民间介接了政府的资料,散播出去,效益就会更好,就能形成产业聚落,让大家更有感。」比如台湾的防灾产业,除了防灾包、灭火器及工程实务的业者,更有使用数据研判分析,结合软硬体进行环境监测系统开发,可因应极端灾变的处理。

彭启明表示,昔日关于灾防的研究虽然会用到数据分析,但并非即时,随着物连网、5G等网路传输设备越来越快速,「现在我们对于数据的掌握是昔日没有办法比拟的大。」彭启明解释,「当数据越来越充分的时候,将进入新型的资料治理阶段,用资料治理就可以减少人为不必要的误判或误差。台湾正迈向这个阶段,用数据做更准确地研判跟分析。」未来利用人工智慧做更有效率的大数据分析,运用到防灾上,可说是台湾的一大特色。

彭启明指出,气候变迁造成极端的天气事件,台湾就像是矿坑里面的金丝雀一般,都会提早发生,学习与灾共存,是唯一解答。(图/台湾光华提供)

人不定胜天,与灾害共存

「Live with the disaster,与灾害共存。」应对极端气候,彭启明说这是唯一的答案。多年的实务经验,陈宏宇常挂嘴边的是「人不定胜天」。人能做的只有减灾避灾,要顺其自然,敬天很重要,跟它共存共荣。

陈宏宇说起2015年苏迪勒风灾的情境,「台风登陆前一天还万里无云,热得一蹋糊涂,依据经验,这样的异常越要警觉。」作为专业幕僚,灾防科技中心建议桃园复兴乡的合流部落提前撤离;果不其然,当晚土石流直泻而下,冲毁了24户住家,但提前预防性撤离,挽救了24户人家的生命。「Ten hours inconvenience save your life, sustain your happiness in future. (短暂十小时的不便,但可永续一生的幸福)。」他总会用这句话提醒社会大众;其实他回想,当时预测的准确率仅有三到四成,「但是能够救这么多人命,我满意了。若没有发生,民众有怨言,没关系,我可以承受骂言。」陈宏宇示范了应对灾害笃实的态度,在极端气候下,我们面临的考验还会更严峻,只有在灾害面前谦卑,才能迎来永续的明天。

在灾害面前谦卑,才能迎来永续的明天。(图/台湾光华提供)

本文作者:台湾光华杂志

(本文摘自《台湾光华2023.04》)

《台湾光华2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