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迈向韧性城市之路 与洪水共生之道
在都会人类活动强度高的区域,透过水环境治理,让水岸与民众有更多元的互动。(图/台湾光华提供)
曾经,荷兰人骄傲地说:「上帝造人,荷兰人造陆。」但进入21世纪,荷兰政府决定「还地于河」,要把几世纪以来,被农田、人们居地占领的洪泛平原还给河流,恢复原来滞洪、蓄洪的功能。
极端气候的变化莫测,国际上开始出现与洪水共生的思维。如果过去筑高堤、与河流对抗的防堵思维无法因应极端降雨,该如何与河流握手言和?借由环境设计提升耐淹力,跟上国际的脚步,台湾的反省和行动也正在路上。
从防洪工程到韧性思维
位在太平洋环流上,有黑潮、亲潮交会的台湾,每年靠着五、六月梅雨及夏季的台风季节,年总雨量可高达2,500毫米;只是,台湾3,000公尺上的高山众多,河流多是东西向,从高山到平地的坡降大,不像密西西比河或亚马逊河等流域面积广大,在平地蜿蜒数百里才流贯出海;且因降雨时空不均,部分地区易有极端降雨。台湾河流的特性,一方面容易淹水,另一方面,要把雨水留下来作为水资源,的确难度相对高一些。我们访谈了经济部水利署副署长王艺峰和国立台北大学都市计划研究所教授廖桂贤,他们一致说起台湾水资源的挑战。
人们依赖河流水源,傍水而居,在台湾更有多数人生活在河川的冲积平原上,势必承受洪泛的风险。为了都市开发而筑堤束水,是典型的防洪手段;唯近年来短延时、强降雨的趋势,常常一场午后雷阵雨,一小时就降下超过破百厘米的雨量,即便台北市是以200年重现期的防洪标准作为设计保护标准,都难挡「水淹金山寺」的景况。水利单位渐渐转变思维,跳脱以往以河道整治为主的思维,扩增到整体河川流域的整治保育,工程师出身的王艺峰,解释了台湾水利政策一路的演变与努力。
由于传统的防洪工程已来到前所未有的临界点,过去单纯以科学计算考量的防洪工程无法达到安全的保证,随着气候变迁议题发烧,公私各界都在呼吁,转变思维,从「韧性」(resilience)的角度出发,探讨水患治理的另一种可能性。
王艺峰谈到水利法增订「迳流分摊和出流管制」,水患治理不再只是政府的责任,公众也应共同来分担。(图/台湾光华提供)
打造承洪韧性家园
曾旅居西雅图、香港、新加坡、柏林、札幌等多座城市,观察人与自然互动永续课题的廖桂贤,探究「韧性理论」在水患治理中的应用是她长期研究的主题,她解释:「所谓韧性,是指系统透过自我调整来容受干扰、维持正常运作的能力;即便系统的正常运作受到干扰时,也能迅速重建,恢复原有功能、定位或内部基本结构。」
韧性概念的基本脉络就是「如何因应变动」,廖桂贤举例,河流是变动的,河道堆积、河岸冲刷、洪水泛滥都是正常现象。她厘清,「水患」虽然与「淹水」密切相关,但两者不全然相同。淹水是一种自然变动,是中性词汇,任何傍水或低洼地区,都可能淹水。水患则是指当淹水发生在人类聚集的地区,造成隐患。但淹水不必然一定是水患,更不一定会造成水灾,只要因应得宜,淹水也可能无害。
典型的工程治水手段首重排水,看似合理,却等于把问题排到其他地方,不但可能加剧其他地方的水患风险,也因为剧烈改变自然河川流态,破坏生态健康。此外,硬体设备永远赶不上气候变迁与都市发展,导致水患风险增加的速度。
她提出「承洪韧性」(flood resilience),即社会应着重培养可以承纳洪水而不受灾的能力,亦即「耐淹力」,指在淹水的情况下仍不产生生命财产损害、社会运作不瘫痪、而且还能正常运作的能力。
「海绵城市」是提升耐淹力的手段之一,廖桂贤是此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海绵城市」扬弃快速排水至他处的传统思维,强调利用蒸发散、入渗、漥蓄等自然水文机制,就地减少雨水迳流;借由设计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吸纳雨水,减少淹水机率。她解释,城市的柏油与水泥都是不透水铺面,因为无法让雨水入渗,而造成大量雨水迳流。极端强降雨时,即便最好的都市排水系统都无法有效快速排除雨水迳流,就一定会造成积淹水。如果可以从源头减少雨水迳流,就可以降低强降雨造成的淹水频率。
「你想像一座森林,当雨水降下时,先有树把雨水拦截住,没被拦截的水又顺着树干流下,渗入土壤中。虽然城市是座水泥丛林,但是我们可以让城市尽可能模仿森林水文的循环,趋近于自然水文的样态。」建筑加上绿屋顶,道路植栽带改成生态草沟,公园绿地改造成雨水花园或湿地,这些都是达成海绵城市的可行作法。
承洪韧性的概念,带来视野与做法的革新,提供公部门水患治理的另一种可能性。2019年,水利法修正,提出「迳流分担与出流管制」策略,也就是将原本全部由水道承纳的降雨迳流,扩大由水道与土地共同分担,并要求公部门与土地开发者必须共同分担滞蓄洪水的责任,以提高土地整体耐淹能力。「这意味着人类所利用的每个区域里,都应该肩负分摊洪水的任务,具备防洪的功能。其中由公共空间来负担的称为迳流分担,由个人开发建筑物来负担的就是出流管制。」王艺峰解释。而永春陂湿地公园、大港墘公园是可引以为范的案例。
廖桂贤提出「承洪韧性」概念,亦即社会应该培养承受洪水而不受灾的能力。(图/台湾光华提供)
收复湿地、保水滞洪
步出象山捷运站,路程约20分钟,两旁的风景渐渐从灰转绿,最终来到由豹山、象山、虎山、狮山(四兽山)包围的「永春陂湿地公园」。
望「名」生义,永春陂属四兽山下的天然凹地,昔日曾作为灌溉使用的陂塘,在战后被铺上混凝土铺面转为军营使用。营区移转后,转型为兼具滞洪减灾与生态复育的湿地公园。此处是台北市都会型湿地生态环境营造的首部曲,更获得2020第八届台湾景观大赏「年度大奖」及2020 IFLA AAPME国际景观大赏杰出奖肯定。
经典工程顾问有限公司主持人刘柏宏聊起设计湿地公园有两个宗旨,其一是希望让四兽山上的生态系统能延续到湿地,同时符合民众对于公园的需求。为此,刘柏宏将湿地公园分成三个区块,基地北侧是人类活动强度最高的人为活动区;基地南侧临近四兽山,规划为生物复育区,中间另设有缓冲区。
「台湾的河川短又急,在依山或山坡脚的地方应该做一些环境设计,承接住雨水,才符合韧性城市的作为。」这刚好是个契机,他们挖除了大面积的不透水铺面,并利用这些废料土方,整成高低不同的土丘,引入上游豹山溪的水源,汇入成为不同深浅的开放水域,并做了淹水潜势分析,确实计算防洪池的功效。当大雨来时,公园则成为承接水势的凹地,续存雨水。数据呈现,永春陂共创造绿地与水域占总面积86.3%,保水量达4,893.32立方公尺,瞬间暴雨可滞留8.77小时,当暴雨来时的滞洪量,可达4,898吨。
刘柏宏又推荐位在内湖科技园区内的大港墘公园。前身为台北花卉市场,搬迁后留下大面积的混凝土铺面,周遭是林立的办公大楼。「此基地缺乏天然水源,怎么做韧性呢?我们就让它可以蓄水。」刘柏宏说。同样是利用建材废弃物回填创造高低起伏的地势,成就公园内完整的排水保水系统,藏在公园草坪下的蓄水囊可蓄2,900吨的水,是基地保水指标的六倍,「依据迳流分担的法规,它已经超过迳流分担的规定,负担自己本身的开发需求以外,还负担周边的滞洪需求。」
还复河川生命力
早期的河川治理,着重在防洪需求,大规模改变河相的防洪排水工程,蔑视生物生存权,使河川从原本的「生生不息」,变成「奄奄一息」。调整过往的不当作为,寻找人与河溪共生共荣的新相处模式,廖桂贤所属的民间NGO「台湾河溪网协会」即大力倡议河川保育,更进一步推动河川复育,希望修复河川的生态功能与生态多样性,使河川能够提供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近来更倡议「自然解法」(nature-based solutions),以顺应、修复自然的方式,来因应气候紧急(climate emergency)下的防减灾课题。
刘柏宏还提起位在文山区的万和一号公园景观工程改造案,原本有景美溪的东支流流贯,他们把水源找回来,保留水岸的老树,植物多样,保留地景的脉络,让孩子了解过去的历史与样貌。
公部门的前瞻计划政策也努力找回河川生命力,王艺峰列举了台中的东大溪、中兴大学的康桥计划、彰化的鹿港溪、新北市中和的藤寮坑沟等,多目标多价值的治水,顺应在地环境,照见生态的需求,都是有意义的一步。
身为景观设计专业者,经典工程顾问主持人刘柏宏尽力把韧性的核心植入设计,让韧性的概念生活化。(图/台湾光华提供)
韧性国土,每个人都出一份力
「从不能淹水,到不怕淹水,这才是典范转移。」廖桂贤说。不只是做法,思维也要同步。
王艺峰提到,台湾的水利法增订了「迳流分摊和出流管制」专章,这意味着水患治理不再只是政府的事,也该是公众的任务,鼓励环境设计相关专业要发挥创意,公私领域都担负提升韧性的责任。
身为一个景观设计的专业者,刘柏宏说:「韧性不只是观念,在专业上一定要落实。」他还说:「专业者在做空间改造时,应该把韧性的核心放进设计,让韧性的概念生活化,才能够翻转民众的观念。」
廖桂贤从2009年出版《好城市》一书,引荐了国外友善城市的案例,倡议永续城市的理念,一字一句的书写,撒下改变的种子。她同时也是台湾河溪网的理事长,除了监督政府河溪公共政策,日前更开办台湾河溪学院,推出认识健康河溪生态的初阶课程,邀集更多公众投入河溪治理议题。
打造永续的未来,每个人都有可发挥的角色和责任,「你」,别轻忽自己的力量了。
极端气候的现实,督促我们思索如何与洪水共生的议题。(图/台湾光华提供)
本文作者:台湾光华杂志
(本文摘自《台湾光华2023.04》)
《台湾光华2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