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精选》香港楼市走向疯狂之路
当时的华人普遍都是工人阶级,一般收入仅得百余元,大家都是租楼或屈居于寮屋、徙置区、板间房等,居住环境相当恶劣。(图/创意市集提供)
‧1950年至今
「只要买过楼、炒过楼,就明香港系癫癫哋。」
于战前的香港,并没有买楼的概念,一直到了战后五○年代,香港出现楼宇「分拆出售」和「分期付款」,一般市民只需要先交付楼价的一半,甚至一成金额,便可以即时晋身业主阶级,拥有自己物业,完成传统安居置业的目标,进而衍生出港人认为「买砖头能保值」的概念,开启「楼奴」的人生。
香港拥有半个世纪的房屋发展史,于战后初期,因为有数以万计的人扶老携幼从内地逃难到香港,令香港于短时间内人口暴增,人口于数年间由原本只有50万人,激增至220万人,进而出现严重房屋短缺的问题。但当时的华人普遍都是工人阶级,一般收入仅得百余元,大家都是租楼或屈居于寮屋、徙置区、板间房等,居住环境相当恶劣。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只求有瓦遮头,并没有买楼的概念。加上当时市场的交易都是按照一张地契、一整幢楼,或者是一个地段作为单位来买卖,没有像现在以一个楼宇作单位。所以在以前,买楼都是有钱人的「玩意」,一般是地产商或大家族才会活跃于买卖。
直到1947年香港才首次推出「分层出售」的卖楼制度,即分层业主共占地权,并有楼契说明各业主之权益,而且因为拆细后入场门槛降低,市场反应良好,当时更成为一时佳话。然而再破格的策略,对当时的打工仔来说,仍然是遥不可及的置业梦。然后到了1954年,首次推出「分期付款」及「卖楼花」的销售策略,即买家可以楼价的五成作为首期订金,于交楼前分期付清余下五成款项,也就是买家只需付一万元,便可晋身成业主,这才为地产市场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当时的发展商在收取订金后,才动工建楼,亦即是卖「楼花」,这些创新的销售安排,令当时市场中人都啧啧称奇,并吸引业界争相仿傚,结果造就人人蜂涌争买楼的盛况。
再到了1960年代,香港的银行看中楼宇买卖的可观生意,便开始把楼宇按揭(房屋抵押)纳入银行业务范围之内,并建立出全面按揭系统至今。到了1980年代,银行已可提供九成按揭,随便拿出40万就可以全额付清楼价并买入单位做业主。直到1990年代(即在短短的十年间),当时价值40万的楼宇就升至300万以上。从此香港全民都为楼狂,形成现在这个近乎「有升无跌」的黄金神话。
于1990至1997年间,是香港楼价疯狂暴升的时期,也有很多人上午买楼,下午就成功卖掉了,这是出现在回归前疯狂炒楼的年代,令楼价狂涨,不过同时也意味着许多人买不起楼。到了2003年香港楼价终于见底,当时的楼价与1997年的高位相比,足足跌了70%,因此当时有不少人突然变成「负资产」一族。默默守到2011年,香港的楼价才再度回升,加上内地客也加入香港炒楼的战场,以及楼市是政府主要的收入来源⋯⋯令楼价一直高踞不下,而形成长久以来「有屋无人住,有人无屋住」的局面。另外,公屋又供不应求,入住公屋的门槛又追不上市场,一般的香港本地居民无法申请入住,被迫无奈在外面挨贵租住㓥房,更穷得如老人,进不了公屋还只能住在环境最差的笼屋,甚至流落街头。然而,同时间又有大量新移民来港后,不工作反向政府拿取综缓金及公屋单位后,由全香港的纳税人来养活他们,形成「香港本地人买不起楼宇,又没有资格住公屋,还要无奈地养活着这一大群不去贡献的人」,这些就是香港风光的炒楼市场背后,最荒谬讽刺的城市悲歌。
就如金像奖电影导演陈果说过,「当山顶缆车退役、维港两岸景色也换画时,炒楼狂热从未退潮。」在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地产商为配合政府「谷针」(鼓励市场接种新冠疫苗),更推出不同的抽奖活动,只要接种疫苗就能得到抽豪宅单位的机会。奥运金牌运动员凯旋而归,更有名人承诺送楼作奖励,这一切都能揭示香港人「为楼疯、为楼狂,为楼废寝忘餐⋯⋯」的讽刺一生。
(本文摘自《光辉岁月・香港百年II》/创意市集)
【内容简介】本书重温一段真正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时代,扎实描绘香港街坊生活、电影戏剧、歌曲童玩等,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高度成长的东方之珠,那段如今得刻意记下,并努力维系的韧性奋斗史,还有带给人们反思,且留下深刻回忆的经典人情味。
描绘百年维多利亚城事迹,以及20世纪末,风光且多姿的粤式好生活,包括70年代起的金融奇迹,80~90年代的影剧成就,样样都值得回味~
「香港,距离正确的保育还有很远的路途……除了热心市民的付出和守护之外,更需要,其实的是社会上流的支持和参与。作为香港人的你们,作为爱香港的你们,都有责任为香港这个美丽的城市写下光辉的一页。」
【作者简介】雪姬
Suki Yeung
八○后的雪姬和父母都是在香港出生,从小在公屋邨长大,过着非常贴地的生活。小时候是曾经的工厂太子女,到了九○年代父亲的工厂经历香港工业外移北迁,全家差点要移民到南亚,甚至曾经退学数月,生活在一个充满奶茶咖哩香的城市。到了九七回归,作为学校合唱团成员参与大型回归SHOW,才首次学懂唱当时基本上没有太多人懂的「国歌」。经历多年的浮沉打拚,由平面设计师开始转投SLASH族,以多媒体设计师、插画家、旅游作家等多重身分,在香港这个城市里默默生存着。几经时代巨轮辗过,世纪疫症洗礼,重新认识「香港」这个家园,唤醒了把「香港」记录下来的使命。
《光辉岁月・香港百年II》/创意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