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精选》从蓬勃步向夕阳的传统制表手艺

香港的钟表业于二战前就已发展,但主要以维修进口钟表及配件生产为主。(图/创意市集提供)

‧从1930年代至今

一个商机的开拓—香港钟表业

现代人戴手表的习惯比以前少,因为「手机跟身」的时代,一部手机已经能解决到无数的日常需要。即使有配戴手表的习惯,现在的你可能会用的是Apple Watch等类型的智能手表。不过踏进2022年,因为著名瑞士手表品牌Swatch和瑞士奢华钟表品牌OMEGA联乘(联名)腕表系列的出现,竟又掀起了年轻一代对手表的好奇和兴趣。其实,香港对于世界钟表界都有着一定的贡献,而且亦曾是全球产量第一的电子表生产地。

香港的钟表业于二战前就已发展,但主要以维修进口钟表及配件生产为主。香港一直都没有生产表芯,而且早期的钟表配件厂通常是小小一间山寨厂,或是以家庭形式经营。直到战后,香港经济快速复苏,便开始进口钟表业名产地瑞士的钟表成品,除了供应香港本地市场之外,亦借着转口港优势转运到亚洲各地,开始了钟表营销及转口业务。1950年代,因为国际对华实施禁运,但香港却不受影响,加上同期日本和东南亚对钟表的需求稳定,故此在港钟表业大力的市场推动下,香港最终成为了亚洲地区的钟表集散地。

到了1960年代,有数间瑞士表厂决定来港设立装配生产线,并在香港生产及出口中档次的手表,同时改变了一贯钟表业的行规,以「表芯出产国」决定钟表成品的原产地。然而不久后,港英政府又宣布,所有钟表成品都要以「装配地」来决定原产地,政策一推出立即导致不少外资钟表装配厂撤出香港,只剩华资经营以装配「粗马表1」为主的工厂留下。因为当时香港的工资仍旧低廉且经营自由,对于一些属意寻找海外装配工厂帮忙的外资公司来说,香港的营商条件仍是非常吸引。故此到了1960年后期,港产的手表外销量已非常高,主要外销市场则包括了英美、亚洲及非洲地区。

风靡一时人人都配戴的「电子表」

不过到了1970年代中期,粗马表没落,同时期「电子跳字表」在美国面世,并掀起了全新手表的革命和潮流。后来,更有二极发光管和液晶体显示电子表的发明,而且美国也将登陆月球的太空科技,应用于工业生产上,还推出身价极高的电子表,成为风靡一时的奢侈品手表。

接着电子表技术普及,表价才得以大幅度回落。香港作为亚洲钟表集散地,在港的钟表厂商也尝试研究高科技的电子表,然后梁龙记表壳制造厂终于掌握到电子表的生产技巧,进而为他们的公司带来巨额利润。在1974年至1977年期间,生产电子表壳的厂家全都能获利;1974至1983这近十年间,成就了本地钟表行业的高峰期。直到1979年,香港的手表出口已有七成是电子表,更是全球产量第一的地区。不过到了1980年代,电子表的生产在市场上泛滥,加上港产电子表成品品质不佳,导致各个市场都出现割价式竞争,还有传统表业强国的进口限制,电子表热潮最终在1980年代中期迅速退烧,大量厂家因无利可图而结业。

另外,早于1960年代面世的石英表,以石英震荡原理计时,以电池为动力,加上石英机芯零件较少,工序简单,准确程度每年偏差不逾两秒。由于运行准确且稳定,故一直深受用家欢迎。到了1980年代初期,欧美机芯厂转营石英机芯,1984年石英表便成为港制手表的主流,直到今天也是主流的表种。1983年瑞士斯沃祺集团推出热爆全球的塑胶手表Swatch,手表从普通计时器转型为潮流产物,市场需求大增,香港亦成表工业进入黄金时代。不过到了1980年代末期,香港的钟表装配业也受到工业北移潮影响,厂商选择结束香港的生产线,办公室也只保留会计、船务、接单等功能。随着内地厂房发展日趋健全,相关部门亦陆续北撤。最后,香港只剩专营钟表零售业务、自创品牌经营,或收购外国品牌的专利权等内外营销业务,持续至今。

(本文摘自《光辉岁月・香港百年II》/创意市集)

【内容简介】本书重温一段真正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时代,扎实描绘香港街坊生活、电影戏剧、歌曲童玩等,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高度成长的东方之珠,那段如今得刻意记下,并努力维系的韧性奋斗史,还有带给人们反思,且留下深刻回忆的经典人情味。

描绘百年维多利亚城事迹,以及20世纪末,风光且多姿的粤式好生活,包括70年代起的金融奇迹,80~90年代的影剧成就,样样都值得回味~

「香港,距离正确的保育还有很远的路途……除了热心市民的付出和守护之外,更需要,其实的是社会上流的支持和参与。作为香港人的你们,作为爱香港的你们,都有责任为香港这个美丽的城市写下光辉的一页。」

【作者简介】雪姬

Suki Yeung

八○后的雪姬和父母都是在香港出生,从小在公屋邨长大,过着非常贴地的生活。小时候是曾经的工厂太子女,到了九○年代父亲的工厂经历香港工业外移北迁,全家差点要移民到南亚,甚至曾经退学数月,生活在一个充满奶茶咖哩香的城市。到了九七回归,作为学校合唱团成员参与大型回归SHOW,才首次学懂唱当时基本上没有太多人懂的「国歌」。经历多年的浮沉打拚,由平面设计师开始转投SLASH族,以多媒体设计师、插画家、旅游作家等多重身分,在香港这个城市里默默生存着。几经时代巨轮辗过,世纪疫症洗礼,重新认识「香港」这个家园,唤醒了把「香港」记录下来的使命。

《光辉岁月・香港百年II》/创意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