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其自然,慢慢调整:谈注意力缺失过动症(ADHD)
活动力强、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反应快速等特质的人,在原始社会较能存活。可放进现代都会的学校教室情境中, 却被诊断为注意力缺失过动症(ADHD)?图片提供:健康365
在英文里面关于「生病」大致有以下三个表述方式:illness(不适)、disease(疾病)和disorder(失调),三者定义不同但仍有相关连或重叠。一个人可以单纯自觉「不适」或「不舒服」,但是找不到感染病原或是器官系统实质病变证据,所以诊断不出他罹患的「疾病」,但他的状况也许不见容于所处的社会情境,所以仍被当作一种「失调」。相反的,全身上下有多处现代医学科学数据下「罪证确凿」的「疾病」,但他泰然自若,没有任何「不适」。当临床医师面临「到底谁才是病人?」这个议题时,上述的讨论无疑是需要更多细心和耐心去考虑的。
现代我们所遇到的各种疾病当中,几乎99%以上,都可以在中医古典文献中找到记载,常常是名称不同,但描述的症状雷同。但是,注意力缺失过动症(ADHD)是极少数的例外。
正如康乃尔医学院的理查.费德曼(Richard A. Friedman) 教授2014年底在《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文章「ADHD的自然治愈」(A Narture Fix for ADHD)所述,在以狩猎与采集为主要营生模式的原始人类社会,这样「活动力强、眼观四面耳听八方,随时对四周环境刺激给予强烈反应」的人,比较能把自己和家人喂饱,也就是,适应力比较好。但这样特质的人,被放进现代都会的学校教室情境中,以「专注在一项工作」和「端坐不乱动至少40分钟」为基本要求时,就显现出极度的不适应,干扰他人,以及自身的成就感低落。
简单来说,古时候不把这些孩子当作「异常」,所以古时候不认为这样的状况需要治疗。然而,以今日的条件而言,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如果仅仅只是让这些孩子回到「丛林」生活,那么我们所做的努力是否又太微小,而不足以让家长和老师的「内疚感」(如果有的话)获得释放?
实际在临床观察起来,有注意力缺陷或过动特质的孩子,多数会有「精神体力不济」的现象。也许是一大早,承接着太过晚睡的疲劳,或者是午后,反映出大半天在课堂里竭心尽力的结果。最直接的观察,就是在课堂里频频呵欠,然后打瞌睡,然后晃神,然后开始捣乱。
我们从大脑神经机制的角度来说,当大脑的「系统监控中心」发现「主机」运作效能愈来差,或者「快没电了」,就会启动另外一种方式来「刺激自己」,而这种方式往往就是去「寻求新奇事物」,注意力就会转移,或是让肢体动作变得很活跃,于是心跳加速,血流增加,「电力」稍微回升,但往往控制不好就变成所谓「过动」。
以上是短短几分钟之内,在孩子身体里发生的故事,看似合理,而广泛使用的利他能系列药物的本质,也确实是一种「中枢兴奋剂」,但我们不禁反思,只有这个方式去帮助他们吗?
也许您知道,利他能系列药物有个副作用是干扰孩子的生长发育。从中医生理的角度而言,等于是为了刺激大脑产生更多「能量」,而「榨取」了原本储藏在身体里面负责生长发育的「先天元气」(或者称为肾气),于是这些储藏的能量变少了,或是运作较差,于是某些孩子就比较长不高,或者比较瘦小。从药性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药物属于比较「霸道」的药物,偶而用之可以,但长期使用便容易对于身体有负面影响。
回过头来,家长、老师、医疗人员三方面可以做的事情还是很多。举例来说,维持良好的作息,避免燥热油腻的食物,有助于孩子体质的平衡;而亲师之间良好的沟通,有助于找到课堂秩序的因应之道,或是升学与生涯规划的「适性与弹性」;然后医疗这边,是否能够用比较缓和的药物(例如经过千年历史考验的平和中药材),从特殊体质的源头,去协助孩子。如果我们都可以时时记得”Nature Fix”的那个「顺其自然、慢慢调整」的原则,这群孩子一定会成长的更健康,更快乐。(作者:全德中医诊所刘宗翰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