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灾后救援黄金时刻 河田惠昭:只有2小时
▲日本防灾权威河田惠昭教授指出,欧洲的房子较大,黄金72小时概念不适用,要抢救生点,只有黄金2小时。(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日本翻转地震》系列四
文/蔡百蕙
每次震灾后,救援行动经常以72小时为抢救黄金期,然而,日本防灾权威、关西大学社会安全学院教授河田惠昭指出,欧洲黄金72小时的概念,并不适用于日本,相对较小的房子,倒塌时几乎没有留缝隙,「如果在1到2小时内不把人救出来,估计性命就很难保了。」
河田惠昭投入防灾研究长达30多年,曾参与21年前阪神地震的灾后重建,也是中央防灾会议中调查委员会的专家学者之一,受访时甫从熊本勘灾回到大阪。他指出,「4月的熊本连续发生了2次7级的大地震,震到有的大型避难所天花板掉落、玻璃也震碎,避难也不安全,甚至连政府办公大楼也受灾,」结果很多市、区和厅政府的人也跑去避难了,使得制定的灾后救援方案无法确实地运作。
如果要将人员损伤控制到最小,河田惠昭建议加强地方专业防灾志工的培训,「专门的志工可以代替行政部门,在各避难所发挥作用。」
熊本地震发生迄今,有49人遇难,1千多人受伤,虽然中央政府出动了2万多名自卫队、3千警力和2千多消防员协助救灾,但同时期日本正主办G7高峰会,需调遣3万警力反恐,无法拨出更多人手到熊本协助灾后重建,「如果类似的情况正好发生的是有7成发生率的首都直下型地震,或者南海海沟大地震,救援人力肯定不够。」突显了专业志工培训的重要性。
▲日本专家呼吁民众应提高自主防灾能力,才能增加存活率。上图为今年稍早的阪神地震21周年追思活动。(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根据日本从阪神大地震取得的经验,7成的救援在政府单位到达前已完成,就是地方平时定期演习和高度防灾意识的结果,否则伤亡将更严重,因此出现防灾准则「自助:互助:公助」为7:2:1的比例。特别当大规模地震发生时,河田惠昭强调,最重要的是民间要落实自助和互助,不能过度依赖政府救援,等着别人来救。
纪念阪神大地震的「人与防灾未来中心」于2002年开馆后,由河田惠昭担任首届馆长,在展示地震文物之外,也把防灾志工的训练纳入重点任务。与一般民间只要听2天讲座就有的防灾士资格不同,河田惠昭认为,要让受训人员住宿式集体受训1到2周,学得初级到高级不等的扎实防灾技能,才能在防灾上真正发挥作用。
▲关西大学社会安全学院教授河田惠昭建议,各地须加强专业防灾志工训练。(图/记者谢婷婷摄)
「建议日本政府,要让更多专业的志工参与救灾,行政部门放权给专业的志工,弥补救灾人力的不足。」河田惠昭表示。专业的防灾志工不仅能在当地进行自主防卫,成立防灾组织,互相帮助,一般发生大地震,也很可能影响联外交通,外人难以进入,更需要当地人自己成为志工,迅速开展救灾活动。
在地震与防灾科学研究上,日本被公认为国际最先进国家之一,河田惠昭认为,日本的防灾研究真正领先世界之处,「在于以灾民为中心的思考和做法,」因为过去一次次的灾害发生,曝露出不安全的生活环境,相关人员开始反省,所谓防灾对策是否没有让人民真正受惠,才发生了新的转机。
比起其他发展中国家,河田惠昭指出,在发生大型灾害时,有些政府的应对经常以国家防卫等为优先考量,不是太关心灾民的福址,并没有以灾民为中心来思考对策,「防灾的对策做得好不好,是考验民主是否成熟的指标。」
如果真以防灾对策作为民主成熟度指标,能否真正以灾民为中心,而非以房价等为优先考量,刚进行过三次政党轮替的台湾,似乎仍有一段长路必须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