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大肠镜也找不到!医揭「1肿瘤」成大肠癌隐形杀手

照大肠镜也找不到!医揭「1肿瘤」成大肠癌隐形杀手。(示意图:shutterstock/达志)

大肠直肠癌发生率与案例数在国内始终是「名列前茅」,如何做有效防治策略一直是重要医学及公卫议题。义大大昌医院团队自2018年以来,每年大肠镜下锯齿状腺瘤的发现率均可高达7%以上,相较于过去研究文献平均发生率4.6%较高。此研究结果也登上肠胃内视镜领域的顶尖杂志《内视镜》。

目前国民健康署提供50至75岁民众两年一次的免疫法粪便潜血检查。但近年来大肠直肠癌有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媒体上也不乏知名人士罹癌的报导,有许多民众纷纷至医院就诊咨询,请医师评估是否需做大肠镜检查。

大肠癌有年轻化的趋势,医师呼吁民众早日检查,图为不同阶段的腺瘤性息肉。(义大大昌医院提供/林瑞益高雄传真)

医师表示,大肠镜并非只是「有做有保庇」,其对于大肠癌的保护力根植于高品质的检查。大昌医院胃肠肝胆科主任医师叶人豪指出,过去认知大肠癌多半为腺瘤性息肉逐渐癌变而成,但有约 15%的案例是「锯齿状腺瘤」导致。锯齿状腺瘤外观和一般腺瘤截然不同,典型的大肠腺瘤通常具有较为明显的隆起或颗粒外观,然而锯齿状腺瘤通常扁平、透明且伴随黏液覆盖,也因此可能被检查者「视而不见」。

锯齿状腺瘤「低调」的外观不仅成为大肠癌防治的死角,也成为临床研究的难点。叶人豪指出,相对于腺瘤性息肉,锯齿状腺瘤更不容易利用大肠镜或是粪便潜血检出,因此每一次大肠镜检查时,除了必须把肠子清干净,医师的认知与专业更扮演关键角色。必须具备高度的专业与细心,配合染色与影像内视镜等技术才能使其无所遁形。

大昌医院团队研究结果显示,20至49岁族群的锯齿状腺瘤发生率与50岁以上相差无几,代表锯齿状腺瘤在年轻族群仍不可掉以轻心。此外,医师对锯齿状腺瘤的认知,以及放慢大肠镜检速度,都有助于提升找到锯齿状腺瘤的机会。医师强调,大肠镜做得快并不等于技术好,确实找到、切除息肉才是检查最重要的目的,也才能达到防治肠癌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