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腺瘤高风险族群 医师:应接受大肠镜检查
▲成大医院胃肠肝胆科陈柏润医师表示,具有高危险因子的民众,建议向胃肠科医师咨询,评估是否应接受大肠镜检查。(图/成医提供)
一名有吸烟的45岁男子,体型肥胖,有糖尿病及高血压,但未服药控制,平时少运动,爱吃牛肉及香肠等食物,排便情况正常,无腹部不适、血便或排便习惯改变,因公司安排健检,大肠镜检查发现3颗大肠息肉,其中1颗的大小大于1公分,安排大肠镜切除息肉,病理报告证实均为腺瘤,所幸未进展至大肠癌。
成大医院胃肠肝胆科陈柏润医师表示,成大医院研究接受健康检查的无症状个案发现,代谢症候群是不分年龄层发生大肠腺瘤的重要危险因子,其中以高三酸甘油酯症为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台大医院的研究也曾指出,40-49岁的抽烟并有代谢症候群的男性,有较高发生大肠腺瘤的风险。
大肠癌不论是在全世界或是在台湾,都是发生率和死亡率名列前茅的癌症,在台湾发生率更是年年上升,已高居癌症发生率第1位及死亡率第3位,这与现代人生活饮食习惯息息相关。
陈柏润医师指出,爱吃烧烤、红肉及加工肉品,缺乏运动、肥胖,是大肠癌快速攀升的主因。过去研究指出,红肉(猪、羊、牛)及加工肉品(烟熏、盐渍或以亚硝酸盐加工)会提高大肠癌的发生率;而烹煮时用高温烹调肉类,或将肉类以直火进行烧烤,也都会产生致癌物质。此外,肥胖的人罹患大肠癌的风险,也比一般人高,而将近四分之一的大肠癌可能与活动量不足及无规律运动有关。
大肠癌的癌症形成过程大都是经由「腺瘤-癌序列」,以大肠镜检查早期发现及切除腺瘤,已被证实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目前国民健康署提供50-74岁的民众每2年可免费做1次免疫法粪便潜血筛检,若检查结果为阳性则进一步接受大肠镜检查,其中有约三分之一个案发现息肉,而有约3%个案发现有大肠癌。
除了粪便潜血阳性者,还有一些无症状的高风险族群需要特别注意。由跨国专家组成的亚太大肠癌研究小组,2011年提出了亚太大肠直肠筛检评分系统(Asia-Pacific Colorectal Screening score),经多次临床研究验证可找出大肠癌及进阶型腺瘤的高风险族群。
▲大肠镜检查发现3颗大肠息肉,其中1颗的大小大于1公分,安排大肠镜切除息肉,病理报告证实均为腺瘤。(图/记者林悦翻摄)
陈柏润医师说,此评分系统包括:年龄大于50岁、男性、目前或过去曾吸烟,以及一等亲有大肠直肠癌者,每项会获得1到3分不等的分数,加总为0-7分。并依总分区别为3个风险族群,若为高风险族群(总分为4-7分),相对于低风险族群(0-1分)者,发生大肠癌或进阶型腺瘤的风险为4.3倍。结合此评分系统,有研究发现若再加上肥胖,高风险族群发生大肠癌或进阶型腺瘤的机会更上升至11.5倍。具有上述1个以上危险因子的民众,建议向胃肠科医师咨询,评估是否应接受大肠镜检查。
陈柏润医师强调,大肠镜检查发现息肉(腺瘤)后,依其型态有不同的切除方式,因现代内视镜工具及技术的进步,大肠镜发现息肉经详细评估,若非侵犯性癌症,大都可用内视镜切除而不需开刀,息肉切除后定期追踪大肠镜,就能预防绝大多数大肠癌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