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飞天 在祁连山腹地飞翔了1600多年
祁连山与北方的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形成的狭长地带,历史上称为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固原至武威,就正式进入河西走廊。因此,这里也是中国石窟分布最为密集的地方。
就在这里,在祁连山的腹地,隐藏着一座金塔寺石窟,一群身姿妩媚的飞天,已经在这里飞翔了1600多年。
两年前,我有过一次河西走廊行,也来过张掖马蹄寺景区,但只是走马观花。在三十三天石窟最高处眺望了祁连积雪和开满马兰花的草原之后,听说金塔寺还要往祁连山深处走20多公里并且不开放,我就打道回府了。两年之后,我重走河西走廊,机缘巧合,有机会进入金塔寺,当然不能错过。
金塔寺是马蹄寺石窟群的一部分,石窟群中还有千佛洞、马蹄寺、上中下观音洞以及摩崖石刻、塔林等。在第一次的走马之行中,我只去了千佛洞和马蹄寺。千佛洞的几处洞窟内基本没有年代较早的遗存可看,比较别致的是洞窟外都建有重檐楼阁。因为西北气候寒冷的缘故,石窟前的几株牡丹花在6月仍然开放,花朵硕大,姹紫嫣红,倒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千佛洞石窟 本文图均为 刀哥 摄
再往里走,是马蹄寺三十三天石窟。它们开凿于红色崖壁上,五排共21窟,由下及上每排洞窟数依次减少,远远望去,就像一座深嵌于石壁上的五层宝塔。五彩经幡从窟顶一直拉到底部,颇为上镜。从宣传手册上可以看到,石窟前面的斜坡上举行的晒佛活动更是壮观。现在这里已经是当地一处著名的藏传佛教胜地。
马蹄寺与经幡?
不过,登顶三十三天就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啦。沿着又窄又陡的石阶向上走,有时候石阶太高不得不手脚并用,穿过一个又一个小洞窟,里面基本没有保存壁画和塑像,多数窟壁被烟火熏得漆黑,只能偶尔在洞口和窟顶发现一些残存的缠枝纹饰。
三十三天中残留的壁画
终于站在最高处时,我怕从窟内往外看,远处祁连山上积雪未化,近处小山上经幡勾勒出起伏的山形,山下草原上开满了紫色的马兰花,眼前一切,更像我熟悉的藏区景致。
而这一次,因为知道可以去金塔寺,我们不愿浪费一点时间,直奔金塔寺。
金塔寺距马蹄寺还有20多公里的行程。汽车在山路上盘旋,雪山始终在我们的视线之内。偶尔会经过小村庄,羊群在公路上不紧不慢地走着,直到司机鸣笛才挤挤挨挨地下到公路边的草地上。海拔渐渐上升,窗外出现了葱葱郁郁的森林,头上是蓝天白云,山前是草原村庄,用一句套话形容,眼前一切,就像传说中的阿尔卑斯山风光。
公路上偶尔有羊群经过
一道简易的铁丝网门挡住了去路。金塔寺文物保护站所就在前面。文管员刘老师迎上前来打开了门。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在结着冰的碎石路上走了几百米之后,突然看到了路边立着的一块警示牌,上面赫然写着“熊出没,注意安全”。
“这里还有熊啊?!”我们还是有点害怕。
“有啊,棕熊,这几年发现它们从山上下来村子里抓羊吃呢。”刘老师指了指远处山上,又安慰了我们一句,“不过现在它们一般都在海拔更高的林子里,不会下来的。”
在警示牌的后面,有一条新建的木头栈道,通往茂密的原始森林,地面残雪中散落着大颗的松塔,松树枝干间挂着轻柔的藤萝。走了大约十五分钟之后,绿色的森林边缘闪现出一抹隐约的红色,很快,一堵巨大的红色砂岩峭壁出现在眼前,金塔寺的两个洞窟就藏在这绝壁之上。
金塔寺石窟开凿于高高的红色砂岩绝壁上
不过,眼前还有一道直上直下、大约200多级的石阶,仿佛是对我们的终极考验。五分钟后,我们喘着粗气,终于站在了金塔寺石窟面前。
金塔寺石窟的始建年代,目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我们今天造访已有1600多年历史。共有东西二窟,均为中心塔柱式洞窟,保存着自北凉至西夏各个时期的雕塑约200余尊。
中心塔柱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出现的塔庙形制,洞窟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中有方柱,上面开龛塑像,四周墙壁上绘有佛本生、说法图、供养菩萨、飞天、供养人等内容的壁画,方便信徒沿中心柱绕行礼佛参拜。
苦修像
我们先进了东窟,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座中心塔柱,四面都分三层开龛造像。据刘老师介绍,洞窟原有人字形披顶以及仿木构窟檐,但因地震等原因已经损毁,窟顶及四周壁画也多漫漶不辨,唯有中心塔柱上的塑像还基本保持原貌。这些雕像内容极为丰富,佛龛内有弥勒、释伽多宝二佛并坐、思惟菩萨、禅定像等,上方则是飞天和供养菩萨。飞天多塑于龛楣上方,它们或者裸露上身,或者身穿彩衣,下身均着长裙,呈V字形飞翔于空中,脸带微笑,双手舒展,身姿轻盈活泼。阳光透过窗外的五彩经幡照射进来,为塔柱蒙上一层流动的色彩,看久了,仿佛下一刻这些飞天就会腾空而去,直上蓝天。
阳光透过经幡照进来
飞天,在庄严的佛国世界里,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们的身份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飞天可能源自天龙八部中的乾达婆和紧那罗。它们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或洒下花朵,或弹奏乐器,或手捧供物,天衣飘飞,美丽潇洒。
说到飞天,通常首先想起的就是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飞天,从北朝到盛唐,不同时期的飞天各有风采。不过,由于莫高窟泥塑保存不易,现在所看到的飞天绝大多数都是壁画。相对而言,在画面上用线条表现飞天的飘逸,可能更容易一点吧。
莫高窟285窟飞天(翻拍)
与高肉塑对应的,应该是薄肉塑,它指的是麦积山的飞天。在散花楼(第4窟)的上方,北周工匠用泥土塑出飞天丰腴的面部和四肢,再描绘出行云流水般的天衣与飘带,线条与浮雕的完美结合,塑造出独一无二的薄肉塑飞天。仔细看,在翻飞的衣袂间还露出了两只胖胖的肉脚丫,彼时工匠技艺高超之处,令人赞叹。
麦积山石窟散花楼飞天(翻拍)
而金塔寺的飞天,都是高肉泥塑。北凉工匠采用木胎泥塑的手法,在中心柱上塑造出这些立体生动的飞天,它们比莫高窟的飞天还要早上300年,应该也是中国石窟中年代最早的泥塑飞天。
呈V字形的高肉塑飞天是金塔寺的标志
我们绕着中心塔柱反复地看,每次审视,都能发现更多的细节。在飞天的上部,还有一排菩萨,它们探出半个身体,正俯视着前来朝圣的人们。想一想,这样的布局有点像莫高窟321窟中的凭栏菩萨。只不过那是壁画,而开凿金塔寺的工匠则是用泥土在柱体上塑造出这些菩萨,无疑更富感染力。
凭栏菩萨仿佛正注视着我们
又例如,在中心柱东面佛龛两侧,我们发现塑造的是有翼双龙的形象。刘老师告诉我们,这也是金塔寺的独特之处,据相关专家考证,中国石窟中最早的北朝时期的有翼双龙,应该就在金塔寺。而在敦煌莫高窟北凉时期的272窟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双龙龛楣。
与东窟毗邻的西窟,内部的中心塔柱同样也是四面三层开龛,但规模略小,造像保存完好程度也不如东窟。东西两窟部分塑像在西夏和元代进行过重修,在明清时期还有过重妆,所以现在看到的色彩比较俗艳,但整体布局还是保持了北凉时期的风格。我们仔细寻找,果然在洞窟四壁上发现了一些清朝时“到此一游”的题记。
回去的路上,我在森林里捡到了一块鹅卵石,吸引我的是上面的浅色纹路,酷似一只小鹿。刘老师说,这是九色鹿吧,真是有缘。
九色鹿,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动画片的主角,当然,现在我知道这个故事其实来自佛教故事中的鹿王本生。就把它作为重访金塔寺的纪念吧,我也觉得,真的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