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节清晨最易心肌梗塞、中风 必知救命「次级预防」

这时节清晨最易心肌梗塞、中风 必知救命「次级预防」。(示意图/Shutterstock)

动脉粥状硬化最主要的风险因子是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与抽烟。宋思贤医师表示,一旦心脏的冠状动脉产生粥状硬化,血管斑块会让动脉逐渐狭窄,产生心肌梗塞的风险也越来越高。台北荣民总医院心脏内科宋思贤医师指出,除了冬天以外,像梅雨季节天气忽冷忽热时,交感神经会亢奋,反复刺激血管收缩,原本已经狭窄的冠状动脉血管此时很容易产生心绞痛、心脏缺氧的症状。

宋思贤医师说,倘若血管斑块是不稳定的斑块,很可能会破裂,而在局部形成血块,而把血管完全堵住,造成心肌梗塞。宋思贤医师就临床观察指出,除了冬天之外,清晨也是容易出现心肌梗塞、中风的时段。

(图/照护线上提供)

●心肌梗塞一定要做心导管治疗 装心脏支架吗?

当心肌重度缺氧时,通常伴随胸痛胸闷症状,这时一定要尽快抢救,否则心肌会在短时间内坏死。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的位置、严重程度,医师会使用心导管手术或冠状动脉绕道手术来恢复血液灌流。

心导管手术是利用气球导管撑开狭窄的血管并放置支架,维持血液畅通;冠状动脉绕道手术是在冠状动脉接上一段血管,让血流能够绕过狭窄的部位,进入远端的冠状动脉。

(图/照护线上提供)

「虽然现在的心导管技术很进步,但是接受治疗后,并非一劳永逸。」宋思贤医师强调,「置放支架处的血管会有再狭窄的风险,而在没有放支架的地方,也有可能形成新的血管斑块,而造成狭窄。」

血管支架毕竟外来物,所以会刺激血管产生一些发炎反应或过敏反应,而有产生血栓的可能性。宋思贤医师说,放完支架后,务必依照医师的指示使用双抗治疗,也就是阿斯匹灵和抗血小板药物,降低支架血栓反应的风险。等到支架被血管内皮包覆之后,形成血栓的风险会大幅下降。

●心血管疾病的次级预防: 合适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所谓初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是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次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则是避免心血管事件再次发生,让心肌梗塞的病人不要再发生心肌梗塞、中风的病人不要再发生中风。宋思贤医师以高血脂患者为例说明,曾发生心血管疾病之患者应将低密度胆固醇控制在 70 mg/dL 以下,如果同时有糖尿病的话,希望能更低一点,降到 55 mg/dL 以下。

(图/照护线上提供)

在遵循医嘱规律以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建议配合生活习惯的改变,包括戒烟、戒酒、规律运动、体重控制等,饮食方面则是在均衡饮食的前题下,选择少 油、少盐、少糖的菜色。

「次级预防跟初级预防最大的差别,就是必须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宋思贤医师说,「使用阿斯匹灵时,患者若感到肠胃不适,可以加上胃药。若有出现胃溃疡或出血,便要调整药物,改用较没有肠胃道副作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年纪越大的患者,因为阿斯匹灵而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使用时要特别留意。」

根据国际治疗指引,只要发生急性冠心症,包括不稳定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就应该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12 个月,利用不同的抗血小板机转,预防血栓形成。宋思贤医师说,根据研究,急性冠心症病人使用 12 个月双抗治疗,跟只使用 1 个月双抗治疗相比较,使用 12 个月双抗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死亡,包含中风、心肌梗塞等。

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亚洲人发生脑出血、胃肠道出血的风险比欧美来得高,宋思贤医师说,患者可以与医师讨论合适的抗血小板药物,在疗效与安全性间取得平衡,能够预防心肌梗塞又不要增加出血的风险。

如果发现很容易瘀青、解尿出血、排便出血,请务必即时跟医师反应,以适时调整药物。贴心小提醒: 远离三高 降低中风、心肌梗塞等缺血事件再发危机动脉粥状硬化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大家要把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危险因子控制好,也要维持健康生活型态,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如果发生过中风、心肌梗塞,更要注重次级预防,并依照指示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宋思贤医师叮咛,若有观察到出血、肠胃不适等副作用,请向医师详细说明,才能即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