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哮喘最易被忽视!哮喘防治仍存不少误区

健康时报

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受访专家:瞿介明,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

瞿介明教授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刊发在《柳叶刀》的一项由王辰院士主持的“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显示,我国20岁以上哮喘患者4570万,患病率为4.2%。 ①

哮喘易经常性反复发作,如不加以积极控制,最终可造成肺功能衰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喘息、胸闷、干咳...这些哮喘最易被忽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教授说:“目前支气管哮喘病因较复杂、多样。有外源性的因素,比如过敏源,还有一些内源性因素。仍有待医学界进行系统、全面地探究。”

一般,支气管哮喘最常见有三大症状:

1. 喘息声。患者自己能听到非常高调的喘息声、呼吸哮鸣音,甚至周围人也能听到。

2. 无原因的胸闷。有一些哮喘症状不典型,患者感觉胸闷,也不一定能听到喘息声。

3. 长时间的干咳。支气管哮喘里面有一种咳嗽变异性哮喘,仅仅表现为干咳。比如,一般感冒咳嗽一周左右就好了,但有些咳嗽两三个月都不好,可能是支气管哮喘。

“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常常会被当做一般的胸闷、咳嗽感冒而忽略。因为当下的闷或者咳,过一段时间自己会缓解,患者也就不再去看病,直到下一次发作、反复。”瞿介明介绍,其实支气管哮喘中有一定比例没有被诊断。他们上从来不知道自己有哮喘,更无从谈起能接受到及时、针对性的有效治疗。比如,对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环境中有敏源才会有症状,而这部分人会觉得只是短暂的不适,或者只是一个过敏而已,事实上这就是过敏性支气管哮喘。

对哮喘知识的了解,有助于患者早发现、早就医,而筛查的作用也亦是如此。“肺功能检测,包括支气管激发试验等,能够比较早期、准确的筛查出支气管哮喘。”瞿介明谈到,尤其是对于高危人群,呼吸科医生也要有意识去筛查。比如过敏性鼻炎的患者,有比较高的概率存在支气管哮喘。

哮喘治疗,在实际中仍存不少误区

“对支气管哮喘是一个无菌性炎症的认识,使得诊治进入了全新阶段。尤其是在治疗方面,我们引入了抗炎治疗,尤其是吸入激素的治疗,这从根本上是一个大进展。”瞿介明说,“目前在我国无论是最新的临床研究,还是治疗方法和药物,基本都与国际达到同步。”

不过,与先进的治疗技术比,医疗技术发展不平衡,大众对哮喘认识不够、治疗依从性较差以及慢病全程管理不足等问题,使得我国哮喘诊疗与管理依然严峻。“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显示,接受调查的哮喘患者中,仅有28.8%之前得到过明确诊断,23.4%曾接受肺功能检测,而近95%的患者未接受规范的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 ①

目前,治疗哮喘的药物可以分为控制药物、急救药物以及重度哮喘的附加治疗药物。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全身性激素、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等、速效吸入和短效口服β2受体激动剂、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和生物靶向药物等。 ②

“支气管哮喘治疗过程中要抗炎,如吸入ICS,另外目前解痉使用一些长效的β2受体激动剂。最近国际上正在开展ICS+LAMA+LABA的三联治疗研究,而这三联药物应用在慢阻肺的治疗上,比二联有更好的作用。这比之前的LAMA+ICS二联制剂的吸入,可以说在治疗层面又有新的进展。”瞿介明教授说。

一般只要遵医嘱每日规律用药,大部分哮喘患者可实现哮喘控制,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现在更强调稳定期的预防性治疗,预防它不发作、不加重,同时用最少的药、最低的剂量使病情处于稳定状态,这是目前治疗的最主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瞿介明教授说。

然而在治疗方面,实际仍存不少误区。瞿介明举例,一是,认为哮喘只有发作时才需用药。但支气管哮喘是一个终生治疗的疾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二是,认为稳定期坚持用药治疗不会发作。但哮喘发作因素因人而异,比如粉尘、海鲜、受凉、疲劳及运动等,一定要最大程度避开这些因素,不能仅依靠服药。三是,吸入装置的不科学使用,包括吸入剂量不达标,或使用后未进行多次、深度漱口,导致出现声门咽喉部念珠菌感染等局部不良反应。

哮喘防治是场“持久战”,需要全周期投入和管理

哮喘科学防治是一场“持久战”,《健康中国行动规划(2019-2030年)》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纳入十五个重大行动之一,重点包括慢阻肺和哮喘。瞿介明也希望,未来无论从中央到地方,还是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对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重视程度和整体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方面能够形成全链条、全周期的投入和整个规划的有效落实。

瞿介明建议,首先,政府更多要从宏观层面制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有效防治措施和方案,尤其是要加大人群早筛的投入,以政府公共卫生项目来作为保障。而微观层面落实到社区卫生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则要做到对疾病有早期正确地认识,医院要有早筛设备和能力,如有基本设备可做肺功能、气道激发试验等,三级医院则更多针对疑难患者诊治。

其次,政府在医保、药物方面要有一定的政策保障。不少支气管哮喘、慢阻肺的诊断是在三级、二级医院,但未来长期的慢病管理肯定要属地化。因此,社区卫生中心、二级医疗机构要承担更多职责,而扩大基本药物目录放开,让基层、社区也可以用到三级医院里的两联甚至三联药物,更有益于哮喘疾病管理。

“三级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中心这种‘三二一’的关系在以支气管哮喘为代表的慢性气道疾病管理上是联动的,且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在硬件和软件,包括能级的配备上也有所不同考虑。”瞿介明说。

另外,谈及哮喘管理,瞿介明谈到,“上海在这方面做的不错。上世纪90年代就成立了海哮喘之家,通过宣教让病人更多了解支气管哮喘的基本知识,医患互动不断加强。随着互联网发展,APP、网上俱乐部、患者群都运用到了哮喘之家的管理中。我们也明显发现,很多病人参加哮喘之家后,与没有参加的人相比,自我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生活和工作的质量得到了提高,情绪、精神方面也有了很好地缓解。”

面对支气管哮喘等慢性呼吸道疾病,重视早筛、科学治疗,全程有效管理需要患者及家属、医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资料:

① 2019-06-21 柳叶刀TheLancet《柳叶刀最新论文:中国哮喘流行病学、风险因素和疾病管理研究》

②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0, 43(12):1023-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