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失智症进食难怎么办? 医:耐心、细心来破解

吞咽机能,会随着年纪慢慢地退化,医师刘政杰认为是人类自然迈向人生最后1哩路,必经的正常路程。(北荣新竹分院提供/邱立雅竹县传真)

患有失智症的85岁妇人,长期都是由家人陪同看门诊,最近几次回诊都是儿子代为看诊领药,儿子忧郁的询问医师,母亲最近失智症愈来愈严重,吃东西都容易呛到,不知道有甚么方法可以改善?

台北荣总新竹分院家医科医师刘政杰表示,进食是失智照护上重要却又复杂的问题,需多样化的考量与应对。当病人进展至严重的失智症时,往往都已不能和家属沟通,不仅无法活动且活动完全需要他人帮忙。同时间,在该阶段的病人,其咀嚼以及吞咽也会变得困难,这时可能会出现体重下降、虚弱、并且食物也可能会进入到肺,造成吸入性肺炎。

进一步分析失智者进食困难可能的原因,刘政杰认为可分别从生理、心理、环境、咀嚼技巧等不同面向来探讨:

生理方面从牙齿、口腔、味觉、视力,肠胃、睡眠、情绪、感染等,都可能产生影响,尤其失智长者有时无法说出哪里不舒服或疼痛,有赖照护者细心观察是否有与以往不同情形,再进一步找出可能原因。

心理方面为当我们遇到不愉快的事,会以理性或社会制约等控制自己情绪及行为,失智长者则会直接反应在行为上,拒食是其中一种方式。

环境方面则包含身处新环境、噪音或过热等干扰、光线太暗,或餐具与食物颜色相对照下,无法看清食物,还有房间有不好的气味,配戴不合适的假牙,而使得咀嚼功能受限等。

照护技巧方面,催促长者快吃、未给予适当的引导进食流程、提供过于复杂、太硬、太大块的食物、或长者所忌讳的食物等,都可能影响进食意愿。

因此若遇到长者拒食,身为照护者千万别生气,认为辛苦做的一顿饭被糟蹋,因为这可能是他们无法自己控制的行为,因认知功能受损,已无法判断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能做。我们必需研究可能原因,并找出可能的解方,同时了解,今天找到的解方,明天不一定适用,我们要有耐心再找新方案。

刘政杰表示,进食能力下降、吞咽迟缓,其实都是人类自然迈向人生最后1哩路,必经的正常路程。若是为了维持生命而被迫承受插入鼻胃管的痛苦,失去存活尊严,对于很多患者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一条路。在尊重病患意愿,不进行强迫灌食,与为维系其生命而强迫喂食之间,过去一直是两难的伦理选择。我国于2019年1月6日正式施行「病人自主权利法」,其中第14条第1项有明文:如有「预立医疗决定」者,医疗机构或医师得在病人符合一定临床条件的情况下,依其预立医疗决定,终止、撤除或不施行维持生命治疗或人工营养及流体喂养的全部或一部。

如今,病人自主权利法已认定民众只要签署「预立医疗决定」,在5种特定临床条件下,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维持生命治疗」以「人工营养及流体喂养(例如鼻胃管等管灌喂食)」全部或其一。刘政杰表示,希望借由新法的施行,未来能让民众在走到生命尽头之时,能凭自身意愿决定自己要接受何种治疗方式,活的更有自主权、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