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视野-RCEP生效 大陆产业升级大挑战
RCEP生效前夕,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支持企业抓住(RCEP)协定实施的契机,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贸易和投资发展水准,倒逼(意指逆向促使)国内产业升级。
这句话同时提到了国内国际双循环,对于2021年表现强劲的中国贸易而言,RCEP「渐进式」的零关税政策,看似「锦上添花」。但是对于表现乏善可陈的中国内需市场而言,用上「倒逼」一词,反映出中国政府对于国内产业升级的急迫性。
值得一提的是,「原产地累积规则」被视为RCEP在货物贸易领域中最亮眼的成果。根据此一规则,在确定产品原产资格时,可将RCEP各国的原产材料累积计算,当达到最终出口产品增值40%的原产地标准,即可享有相应关税优惠。根据价值增值的原产地规则,企业原材料选择更多,累积也更便利,预期劳力密集型组装加工产业将率先受益。
因此「原产地累积规则」不仅有利于跨国企业,透过RCEP各国的资源与市场优势,能够更加灵活地调整产业链、供应链布局,还可望促使劳力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进一步向土地及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东协国家转移,进而加快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重组。
未来,随着产业的流动,各国对外投资加速,企业间的竞争也将趋于白热化。如此一来,中国中西部地区、劳力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等产业,因为受到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制约,产业升级的压力将会非常大,显见中国企业增强新的国际竞争力已迫在眉睫。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报告,2019年中国的每月最低工资(217美元)高于多数东协国家,菲律宾为141美元,越南、寮国均为127美元,印尼为111美元,缅甸为82美元。由此可见,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与东协国家相比较高。
因此,中国的经济重心已努力从劳力密集型制造业,逐步转向知识密集型制造业、服务业。在RCEP生效后,东协更能发挥出劳动力成本的相对优势,承接中国等RCEP成员国劳力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为当地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目前东协的出口优势产品主要是低阶制造业产品,如低阶机械设备、橡胶制品、纺织服装等。而中国、日本、韩国对东协国家的出口优势则在于高附加值制造业,如汽车、晶片、交通设备等。中日韩向东协提供价值链上游的技术、零件及设备等。
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战早已让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制造商,加速考虑透过生产基地的多元化布局避险。过去在中国投资生产制造工厂的已开发经济体,也开始转投资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以日本、韩国为例,日韩近几年开始将一些设立在中国的劳力密集型企业转移到其他区域(特别是东协国家),但同时也在中国投资一些高阶制造产业。
中国低阶产业链遭遇东协国家的挑战已是「现在进行式」,高阶产业链又面临日本、韩国夹击。外界正密切关注,中国能否透过RCEP实施的契机,「倒逼」国内产业升级,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