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热战恐因晶片而起

(图/shutterstock)

若是阅读了美国年轻学者Chris Miller的《Chip War》(中译本《晶片战争》)中描述的半导体历史,就会了解做为一项微电子产品,晶片,其实一诞生就与国防概念结下了不解之缘。

科学家发明晶片的动机是为了把更多取代真空管的电晶体能缩小后放在一起工作,效果确实好得多,但是比当时成熟技术制造的产品要贵50倍!但是,哪一位买主会为了「短小轻薄」、更快、更准、更耐用而不计较如此悬殊的价格?答案是冷战中的美国政府与军方,动机则是美国落后它的对手苏联了。

晶片被发明的前一年,1957年10月,苏联率先成功发射了史普尼克号人造卫星,飞越美国领空,史称「史普尼克危机」(Sputnik Crisis)。甘迺迪总统开启了美、苏冷战的太空竞赛。

于是晶片卖给了NASA,用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中的导引电脑;也卖给了美国空军,装在义勇兵二型导弹上......这个产业与政府的关系不曾疏远过,不仅发明晶片的美国是如此,后来接收技术移转的日、韩、台,都是。

中国,更是。尤其中共总书记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不再奉行「韬光养晦」政策,转向「有所作为」,「被挑战」经验丰富的美国,必然先发制人,大力压制,晶片几乎无可置疑的成为这场冷战2.0的主要武器,它发展的历史,揭示它具备决定一个大国在新世纪军事兴衰与产业荣枯的能力。

战争会促进科技加快发展,尤其在大国权力转移的炙热时刻。大陆学者黄琪轩在其2012年完成的《大国权力转移与技术变迁》中早以学术语言证明了这个观点,主要内容是中国在争夺国际秩序制定者地位的过程中,明显加大了科技研发的投入与资源。这是因为当时中国号称世界工厂、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地位,也指日可待,所以信心满满。

只不过,包括黄琪轩等其他中外学者,都没人料想到半导体会成为美中争霸中最重要的战场,中国迅速被强力压制,Chris Miller的《晶片战争》补足了这项观察的疏漏,上周来台为书宣传的他,完全以积体电路及晶片的历史为主题,论述了美、中之间的权力之争。中研院院士朱敬一上个月底对Miller的《晶片战争》发表很有深度的评论,提及「书名叫 Chip War 也许颇为尖锐」,但证诸在太阳能、稀土、电池等多项关键科技落后的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祭出一波比一波更严格的制裁,称之为战争,似乎也无不可。

只要热战还没开打,美、中的大国竞争必然会继续缠斗下去,如果能以半导体为战场、晶片为武器,美、中就此分出胜负,世界秩序恢复稳定,美、中打一场替代性的「晶片战争」,又有何妨?(作者为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