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唬弄人民 把超征税收当提款机

中国时报社论

2022年税收在政府严重低估下,超收4500亿元;扣除归属地方政府的700亿元,中央政府还有3800亿元必须处理。蔡总统去年底召开国安会议讨论,做出了4项目标、3个面向,以及7项第一波措施的结论。然而,这结论除将「临时性」规画扭曲为「常态性」规画外,更保留了一张高额空白支票,可以在适当时机填上2024年大选的「撒钱」方案,极可能沦为「选举大撒币」;再次凸显了蔡政府的工于心计,称之为「大选特别预算」亦不为过。

沦为执政党选举红包

蔡总统指示的4项目标:「减轻人民负担、稳定民生物价、调整产业体质、维持经济动能」,表面看来似乎都好,但其实相当怪异。因为这些都是政府的常态性经济目标,却要拿这偶发性、短期性的超征款去完成,可能吗?合理吗?若超征款能处理常态目标,那政府的常规功能是否已经丧失或显著失能?看来,这只是参与讨论的部会趁机争取这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反正不用白不用,作作文章,预算就进来了,还不必经国会审查,天底下还有更好的事吗?

简单归纳其规画用途,将3800亿元区分为三大类:1000亿元用来弥补健保、劳保的基金缺口、挹注台电避免其破产;另1000亿元用来强化经济韧性,因应通膨及国际经济挑战;最后1800亿元保留用途,适时研议「与民共享」方案。第一类弥补缺口用途比较没有争议,因健保、劳保和电费长期偏低,全民应缴更高保费,但政府不愿意负责而未缴,现有额外资源拿来补贴基金或亏损,虽不见得完美,但至少还算合理。然而,这些缺口的弥补只是「治标」,难道不需要一并提出基本改革来「治本」?若保费或电费提高不足,未来几年陆续产生亏损,是否要等未来再次超征税收才能解决问题?「有政府,能做事」,是这样做事的吗?

第二类强化经济韧性、因应经济挑战,问题更大。行政院7项第一波措施:一、扩大租屋和房贷补贴、兴建社会住宅、奖励危老屋改建等。二、扩大公共运输补贴,主导三大生活圈通勤族补贴等。三、增加中低收入户生活补贴、提供严重等级住宿长照补助、供应平价餐盒等。四、提供业者产业贷款及利息补贴等,协助传产及中小企业升级。五、强化农渔基础设施,提供设备现代化、提高农保及职灾金额和给付等。六、奖励来台观光,加速国际观光客来台。七、稳定整体物价,补贴电价、油价,延长减征大宗物资税负。

扭曲用于常态性业务

这7项几乎都是政府常态性的任务,拿偶发性的资源去执行常规性任务,既不合理也无法达标,难道未来没有「巨额超征」时,这些增加的支出就要砍掉?最严重的是,既没有细项规画,又没有执行时程,国会也没有监督,未来产生弊案的机率极高。请问,国会可以坐视这种事情发生?即使执政党立委违反民意要全力放水,在野党也要闷不吭声、被动配合吗?

最可议的是,就是保留的1800亿元的「空白支票」,说要维持一个应对未来经济风险的能量。这其实是一套愚民的话术,以民进党的惯性,哪一次应付经济危机不是另外推出全部举债的「特别预算」来处理,有需要保留这张空白支票吗?以过去执政党的施政模式来看,在施政绩效不彰、地方选举大败之下,面对2024大选的空前压力,当然就是要保留这项资源,视选情状况来决定撒钱的模式,就如同这次地方选举的撒钱模式一样,合理推测在投票前夕,就会有大量选民「刚好」拿到补助。

至于巨大的国债该如何处理,政府完全不置一词,还说蔡政府没有让国债提高太多,意思是台湾经济在「20年来最好的时刻」,赋税又巨额超征之下,只增加了3千多亿元的累积国债,没将举债空间完全用光,已经是功德无量了。看看败选后执政党的检讨报告,以及因应经济变局的国安会议结论,只能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无良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