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继承辜汪智慧 深化两岸心灵契合

中国时报社论

今天是辜汪会谈30周年纪念日。最近很多人都在回忆和感慨:为何两岸再也出不了像辜振甫、汪道涵这样的仁者与智者?为何两岸再也无法回到辜汪会谈年代,双方平等而尊重的互动?如果能厘清这些问题并找到答案,相信会对处理未来的两岸关系,产生更深刻的启思。

平等尊重 求同存异

辜汪会谈之所以无法复刻,是因为从1993年到现在,两岸关系的时空背景发生太多结构性的变化。首先,协商谈判的本质是硬实力的比拚,30年前台湾的经济总量超过大陆三分之一,但30年后台湾经贸对大陆的依赖超过三分之一。这两个「三分之一」的反转,折射出两岸彼此需求的逆转,自然影响了双方对两岸谈判心态的根本性转变。

30年前,台湾享受着亚洲四小龙的辉煌时代,而刚刚决定启动市场经济体制、摆脱1989后国际封锁的中国大陆,急需资金「淹脚目」的台商台资。当时在经济上处于弱势的大陆,在政治上当然愿意放软姿态,这才有了1992年两岸香港会谈时,大陆选择搁置一个中国意涵的政治分歧。同样,台湾当时面对大陆也底气十足,这才会有《国统纲领》中的「统一」,是中华民国对大陆的统一。

如今,若单从经济实力看,大陆完全有充分理由不再对台继续妥协,2019年大陆提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就是明证。反过来,当台湾面对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军事强国,也会自然产生不安全感,从美国和国际社会寻求支援,以维持平衡感。因此,两岸关系从1993年时「基本对称」演变到今天的「完全不对称」,自然也无法回到辜汪时代平起平坐的美好想像。

不过,马英九前总统在大陆参访途中,多次公开表述「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一个中国是中华民国」的立场,获陆方尊重。这个事实说明,北京仍然有意继承1993年辜汪会谈的善意与智慧。同时,马前总统作为2015年两岸领导人峰会的历史创造者,并在辜汪会谈30年之际重新证明了两岸有办法求同存异,实质上扮演了辜汪会谈的遗产继承者角色。

毫无疑问,辜汪会谈是两岸关系的一次重要历史突破,也免不了有历史局限的一面。例如,九二共识是辜汪会谈的基础,也构成了后来海基、海协两会制度化协商的前提,这当然是事实。但问题在于,两岸在1992年「搁置争议」主要目的,是为了处理事务性问题,海基会从未获得谈政治议题的授权。

回归民间 深度交流

30年过去了,两岸事务性问题基本得到解决。2008年马英九上任后,得益于两岸协议的签署,双方相同业务的公部门之间悉数建立联系机制。上述机制在2016年民进党上台后,并未全部中断,而是最低限度保留了讯息通报、应急处理的基本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民进党政府仍然在享用辜汪会谈的成果。但是,当两岸事务性沟通机制建构完毕,剩下的就是政治性问题,在北京看来就是「如何统一」的问题,民进党显然不愿面对,因而扩大和加剧两岸政治分歧,就成为民进党政府阻挡大陆促谈的不二方法。

此乃辜汪会谈30年之际,两岸关系必须面对的新课题:第一,九二共识的价值如何延续和创新?九二共识开启了两岸事务性协商的大门,但未必能解答两岸深层次、深水区政治问题,民进党拒绝九二共识只是表象,深层心态是台湾民众没有做好两岸政治谈判的心理准备。第二,两岸和平的基础如何巩固?陆方主张「只有统一才会有和平」,和平的根源是安全,但两岸实力悬殊之下,台湾社会对大陆存在不安全感,如无法化解,两岸难以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好好谈。

辜汪会谈发端于两岸密使沟通,是自上而下缔造两岸和平的神来之笔,开启了两岸人民深度交流合作的历史帷幕。促进今天的两岸和平,不应局限在官方高来高去的政治概念,而是应回归人民的立场,让两岸人民自然融合、心灵契合,彼此感受到一家人的温暖,自下而上地建构两岸永久和平基础,两岸执政者务必以此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