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模式」不利两岸心灵契合

报社

扫描QR code参与线上讨论

人民日报》刊载《告台湾情治部门书》,颇有「劝降」意味,似乎又把两岸关系拉回敌我分明的冷战年代。无独有偶,具有军方背景大陆前国台办副主任王在希接受媒体访问,畅谈「北平模式」解决台湾问题可能性。王虽已退休,但他的思考在大陆对台政策层应有一定代表性。以战逼和、以武促统、城下之盟的「北平模式」,虽非直接以武力统一,但与「和统」有本质上的差异,也是对2005年连胡会以来,北京一贯对台政策的颠覆。

回顾1949年中共「和平解放」北京的历史简言之,「北平模式」是指共军包围北平,国民党孤军失去战斗意志后投降的模式。用北平模式兵不血刃统一台湾,三大要素不可或缺:第一,解放军西太平洋掌握百分之百反介入能力海空军可以完全封锁台湾,美国无能为力。第二,中共在政府高层民进党中央、军队与情治机关布满暗桩,在社会各机构、团体、组织中有内应,准备随时接应。第三,大陆已经筹备好「接管」台湾军政法部门的团队,有能力平稳过度、安定人心

要同时满足上述3个条件,不要说眼前,即使15到20年后也未必能够做到,即使在微博上喊打喊杀、异常自信的大陆网民,估计也不相信大陆能做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解放军在北平做到了,放到今天的台北,「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会有「北平模式」的倡议潜台词是「和统无望」,必须采取强制手段,但受限和统前提,因而提出「北平模式」。直白的讲,不但沦于文字游戏,还挑战了习近平倡议的心灵契合,更暴露了某些人已失去「四个自信」。细究和平统一」与「北平模式」的差异,前者意在争取台湾人心,塑造统一的客观条件后者主要思维在排除美国于东亚地缘政治力量。但要请「王在希们」想清楚,何者较容易实现?答案当然是前者,毕竟操之在己,后者显然不是大陆自己所能决定。何况台湾内部「和平派」仍拥有一定的支持基础,即使面对民进党政府极限施压,仍有25%到30%民众支持两岸和平发展

最近大陆常批评国民党两岸路线自我迷失,其实大陆也出现类似问题。2005年两岸共创的和平发展、融合发展路线,并没有错误,这是逐步实现和平统一的理性路径,不能因眼前的波折断言「可能性微乎其微」。

回头看来,两岸关系在2008年马英九胜选两岸才算真正意义走出「第一步」,马习会接近踏入「第二步」,但因台湾政党轮替而中断。算下来「第一步」也仅仅十几年,和两岸自1949年分治、自1895年分离比较起来,根本算不上什么。有宏大历史格局的领导人,应该有这个耐心和定力。如果把蔡英文上台后5年来的两岸纷争,视作「第一步」里面正常出现的波折和困难,也无可厚非。更何况,大陆直到现在还在不断完善惠台政策、落实台胞在陆平等待遇,更加说明两岸和平统一的「第一步」并没有走完,更要走好走稳。

2019年初的「习五条」,是大陆启动两岸和统的理论准备。不过,在选战及中美冲突背景下,「习五条」善意被最小化、恶意被最大化,对习近平并不公平,但这不能构成颠覆、否定和平统一路径的理由,不能轻易让军方、鹰派唱主角。不可一厢情愿,认为透过简单粗暴的施压或重返战争年代的「北平模式」以武促统,就能「征服」台湾人心。

大陆遭遇近年少见的外部挑战,海内外关注中共会不会走回改革开放前的封闭老路,习近平明确宣示会以更大力度开放市场,以深化改革应对西方的遏制和保护主义。事实证明,大陆经得起贸易战新冠疫情的考验,将在全球疫后经济复苏进程中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

同理,两岸和平发展关系倒退,固然与台湾一些政客对中国的敌意、一般民众对大陆的不理解、对统一的畏惧有关,更重要因素在大陆未能说服台湾人民统一的好处,大陆需要以更大的自信争取台湾人民对统一的认同。要拿出信心,民进党越打压、越封锁两岸交流,大陆就越要开放大陆人民到台湾观光、就学、就业、投资,台湾是民主社会,公布对台湾有好处的政策,台湾人民自可在体制内奋斗促其实现,平衡民进党错误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