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通膨巨兽出柙 苏内阁别再大撒币

中时社论

2021年全球经济最重大事件,很可能不是新冠疫情后经济复苏,而是绝迹近40年的通膨巨兽再次出柙肆虐。通膨再起已经从原先的臆测、怀疑到确定,甚至就已来到眼前。今年年初美国曾有一场通膨风险大辩论,起因是拜登上台后推出数兆美元的纾困与刺激经济政策,前财长桑默斯抨击刺激政策「过火」,将会引发通膨;财政部与联准会则强调无通膨之虞,这场辩论最后当然不了了之,因为时间未到,结果不知。

鲍威尔承认通膨将走高

现在可以为这场辩论作出结论:所有数据都反映通膨力道正在增加。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逐月增加,近4个月已达5.4%左右,为近30年来新高,原本咬定这是「短暂现象」的官方也改口了,联准会主席鲍威尔9月底到国会备询时承认,未来几个月通膨将维持高档、时间会比预期的久。这波通膨并非美国「独享」,隐约之间已有全球性通膨的态势。英国央行周日才表示对通膨加剧的忧虑,认为物价大幅上涨将持续至明年,英国8月的通膨已升至3.2%,向来忧心通缩的欧元区,通膨已经上涨到3%,超过原先订定2%的目标区,印度通膨也达6%左右,超过原订4%的目标区。

大陆9月通膨率不到1%,但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年涨高达10.7%,创下有纪录以来历史新高;日本类似,国内通膨低但生产物价上涨率已达十多年新高,其他欧美的生产物价都飙上10%以上;这代表的是后续还有物价上涨要传达到后端的消费者物价,通膨尚未结束。

从上世纪80年代,美国传奇性的联准会主席伏克尔以近20%的高利率制伏通膨巨兽以来,将近40年的时间,主要经济体不再有通膨肆虐,即使经过了几次经济高成长或为因应金融危机而大幅降息,甚至金融海啸之后的量化宽松,都未出现通膨,许多人都认为「通膨已死」,各国央行防通缩之心远甚于防通膨,虽然期间的宽松政策,也让专家警示通膨风险,只是从未成真。

但这次通膨再起已经非常明确,而且展望未来,大宗商品的涨价、供应链的混乱、商品短缺(如晶片)、能源价格的飙涨、船运货柜的卡滞等不利因素仍持续,基本上已没有人看好通膨是「短期现象」,多认为会持续到明年下半年,更悲观者则已警告,如因应无方可能重演上世纪70年代停滞性通膨的恶果。

台湾当然无法幸免于这波全球性通膨压力;上月国内通膨上涨已达2.63%,这个数字已远比过去长期维持的1%到2%高出不少,而且,这应该是这波通膨的开端而已。

应及早升息 紧缩财政

国内物价上涨来源有二个,一个是所谓的输入型通膨压力,最明显的是原油、大宗商品等,几乎完全依赖输入,如果国际原油或是大宗商品(如进口粮食、煤、铁矿石等)大涨,国内物价必然上涨。另一个是内部因素,例如低利率与宽松的货币政策、巨额的财政政策、高涨中的服务类价格(即薪资)等,都会助长通膨。

国际的外在因素非操之在我,因此对输入型通膨除了汇率外,能着力处不多;内部因素则多操之在己,遗憾的是在这些因素上,蔡政府几乎是完全「反向操作」:在通膨火苗已起、国内经济成长又亮丽情况下,仍坚持开国库发大钱,大搞五倍券,房价早已涨过上波高点,却仍维持低利率、宽松货币政策,明年起又要调高基本工资5.21%、公务员调薪3%等,所作所为都是助长通膨之火。

如果关注「庶民经济」,通膨火苗早已燃起,上周国内最大的餐饮业者王品集团宣布本月25日起,旗下15个品牌全部涨价,幅度在5%左右,原因是原料、食材上涨、工资又攀升,接着就是另一个餐饮集团汉来美食要涨价,预计幅度在10%到15%;更早前小吃店、夜市的许多摊商已悄然涨价,在餐饮业龙头老大涨价带动下,是否启动另一波上涨,值得再观察,但通膨再起已无疑虑。

从历史经验看,防止通膨最重要的原则是:提早出手、防患于未然,一旦预期心理形成、通膨成形甚至星火燎原后,要压下通膨就必须付出更庞大的经济与社会成本。因此,政府应及早升息、货币政策从宽松转紧,财政政策方面更应紧缩,切忌再搞类似五倍券这种乱撒币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