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陷立陶宛于不义 吴钊燮适可而止

中时社论

我国在立陶宛设立「台湾代表处」掀起的风波难以善了,大陆不惜以双边贸易为代价制裁立陶宛,欧盟虽同情立陶宛立场,却无从提供实质帮助,立陶宛面对沉重的压力,但基于国家尊严没有让步的空间。《金融时报》21日报导,华府建议立陶宛更改「台湾代表处」名称,以缓和与中国的紧张关系;路透25日接棒报导,立陶宛政府考虑要求台湾更改中文名称,使用不具政治性的「台湾人民代表处」。

烫手山芋 欧盟不愿触碰

美国白宫国安会、国务院及立陶宛外交部长蓝斯柏吉斯都否认了相关报导,我外交部也发布澄清声明。但《金融时报》与路透都是权威国际主流媒体,在全球瞩目的外交事件上不会不经查证就迳自报导;官员匿名放话再予以否认,是典型操作手法,这些报导并非空穴来风,事件仍在酝酿之中。立陶宛总统瑙塞达27日再度喊话,呼吁修改「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中文名称,更验证了这个观察。

形势正朝不利台湾的方向发展是不容忽视的事实:第一,立陶宛内部缺乏共识,瑙塞达表示开设台湾代表处是个「错误」,与外长唱反调。反对党领袖批评决策「不专业」,近6成立陶宛民众反对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其中21%强烈反对,37%反对。蓝斯柏吉斯重申没有变更台湾代表处名称的意图与计划,但他不能否认这个决策饱受挑战。

第二,立陶宛虽然得到欧盟的精神支持,但多数国家的政府与企业并不认同立陶宛的作法,也吝于提供具体的支持行动。欧洲议会最近发起声援立陶宛的签名运动,结果700名议员中,只有40人参与连署;欧盟执委会到WTO提告中共制裁违反贸易规范,根本是缓不济急的拖延政策。欧盟企业界表示,他们不再将立陶宛列为产品「原产地」,立陶宛等同已从「地图上消失」。

第三,台湾在立陶宛设立代表处,美国是重要推手,国务卿布林肯等高层官员都曾公开撑腰,美国并提供6亿美元贷款融资,但现在东欧风云变色,乌克兰局势牵一发动全局,美国已无暇兼顾立陶宛。布林肯26日致电中共外长王毅,强调俄罗斯进一步侵略乌克兰可能构成全球安全及经济风险,双方的新闻稿并未提及立陶宛问题。

过于躁进 台经不起折腾

欧盟人士分析,立陶宛未做好内外沟通,也没有充分准备因应可能的冲击,却丢出一个欧盟最不愿碰触的烫手山芋,所得到的支持必然冷淡。依据同样的脉络,台湾的处境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了纾解立陶宛因中共报复蒙受的压力,除已经公布的2亿美元「中东欧投资基金」,台湾日前又加码提供10亿美元融资基金,希望促进台湾及立陶宛厂商的产业合作及投资,这些都是发展与无邦交国家实质关系中罕见的做法。外交部原规画利用波罗的海小国形成外交突破口,现在却陷于「名称保卫战黑洞」,其难度不亚于维护与邦交国的外交关系,风险与代价完全不符合比例原则。

最具争议的是,外交部一再彰显驻立陶宛代表处使用「台湾」名称是重大外交突破,但英文名称却是「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而非「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差别些微,意涵迥异。因而立陶宛总统呼吁与台湾协商改为与英文及立陶宛文相符的名称「台湾人民代表处」。外交部当初若不冒进行事,今天就不需要面对更名压力的后果,既然造成朋友的困扰,就应该帮忙解决。

民进党急欲寻求外交突破,却过于躁进,缺乏全盘规画,轻率开辟了立陶宛的外交战场,大陆、台湾及立陶宛没有赢家,吴钊燮应适可而止,台湾外交经不起这样的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