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因应解放军演习 亟应调整战略
中国时报社论
大陆去年8月对台飞弹试射与今年4月「联合利剑」两场军演,代表解放军海空军实力跃升,台湾战略空间遭到挤压,不但「海峡中线」默契消失,东部也面临大陆飞弹与航母打击群威胁,战略态势已全然改观,正如国防部长邱国正所说,台湾已无前方后方,处处是战场。传统「远程制压、源头打击、决战境外」的战略构想亟需重新检讨、调整,才能为台澎防卫作战争取最大、最有利的战略预警纵深。
台湾已无前方后方
以往台澎防卫作战构想,以「滩岸决战」概念为主轴,运用陆上火力优势,对正抢滩登陆尚未发挥战力的共军实施毁灭性打击,歼灭敌人于滩头,但军事科技不断演进,这种应敌模式已消极且过时。近代武器精准度大幅提升,破坏力、杀伤力巨大,共军大可在展开登陆作战之前,先以火箭炮实施面的打击,并以各式弹道飞弹、对地巡弋飞弹实施重点摧毁,将台湾雷达观通系统、防空飞弹阵地、机场设施、作战指挥中心、军港等重要军事目标运用火力摧毁,使国军战力残破,无法在岸际滩头发挥火力优势,创造有利于解放军垂直上陆,进行三栖登岛作战的条件。
台湾四周环海又多山脉丘陵,陆地纵深极为短浅,高度城市化使人口集中,战时难民安置困难、基础设施容易遭到破坏,而能源完全仰赖进口,海上交通线一旦被封锁切断,电力供应很快会出问题,民生经济难以为继。台湾长期和平,人民普遍厌战,两岸经济来往热络,企业界期待两岸和平发展?,这些政治问题都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政府光喊备战口号,作宣示性宣传与行动,对提升人民的战争承受度不会有实质帮助。
由近年中共不断推陈出新的各种武器装备观察,两岸军力差距日渐悬殊,4年期的「国防总检讨」(QDR),将台澎防卫作战的军事战略定为「防卫固守、重层吓阻」。但务实而言国军「跨海作战」能力极为有限,后来以「战力防护、滨海决胜、滩岸歼敌」作为整体防卫作战构想,但此构想将战争的火线设定在台湾本岛,这是属于消极的用兵心态,并没有真正要将战场移出台湾的积极用兵思维。
战略战术易守为攻
解放军正在福建大量部署「卫士2C」系列多管火箭系统,这型系统射程350公里,造价低廉,以数量优势及火力涵盖对台实施纵深打击,几乎涵盖台湾西部各重要军事要塞,若再加上各式战轰机、战术巡弋飞弹、对地导弹、舰射飞弹等火力齐发,国军战力尚未发挥便被摧毁大半,后续将丧失战场主动权。
为求台澎防卫作战胜利,国军必须做好两件事,首先须具备承受解放军第一击的韧力,避免在第一时间造成大量伤亡,争取最大战略回旋的时间与空间。其次,必须建立强大的源头摧毁力量,在共军第一击后极短时间便能实施源头打击,针对威胁我方的共军飞弹阵地、无人机基地、机场、火箭炮阵地等实施远程制压,毕竟「以攻代守」才是最佳用兵之道。
长期以来台湾人民欠缺危机意识,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认知亦不足,加上近几年政客不时操弄民粹,不尊重军事专业、高阶将领用人派系化,玩弄军权却没有军事改革的决心,西方国家媒体对国军战力评估多属负面。凡此种种导致国人忧患意识淡薄、年轻人对国军充满偏见与疏离,从军报国热情欠缺,军队招募每下愈况,部队编现比例严重不足、军队纪律及士气偏低等,亦经常引起外国媒体关注及评论。另一急务则是加强心防,因为「有心防始有国防」,无心防则买再多武器装备也是枉然,无法发挥实质战力。
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击对手以政略为上,其次是战略,再次才是战术;国安单位尤应着眼于政略与战略,国防单位才能据以专精于战略、战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举凡军务则必须谨慎为之,减少跑龙套的作秀心态,摒除表面功夫的形式主义,少夸大多备战,务实面对建军大计,精实训练,进一步凝聚全民共识,才是当前备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