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剧场登「陆」才赚? 果陀叶向华:其实只占10%

▲2001年的《天使不夜城》是果陀剧场大陆的第一个作品,左起为蔡琴陈幼芳颜嘉乐。(图/果陀剧场提供,下同)

记者颜赛芬/采访报导

果陀剧场白领喜剧《五斗米靠腰》在上海演出广受欢迎,这已经是果陀自2001年以来第7部登「陆」的剧目。从20世纪末期开始,果陀剧场、表演工作坊屏风表演班等大型剧团陆陆续续版图对岸拓展,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条「淘金之路」,果陀剧场营运叶向华却说,「我们是去拓荒的,其实只占总营收10%。」

根据北京道略眼亿产业中心的调查统计,光是2014年中国剧场的看戏人次约有2133万,相当于台湾人口数,叶向华坦言,「他们的小众等于台湾的大众。」但看戏的人多,做戏的人也比台湾多,上海、北京各式剧场林立商业大剧实验剧场应有尽有,台湾剧场进驻只是观众的众多选项之一,不保证票房一定漂亮。

叶向华认为,抱持「做戏要赚钱得去大陆」的想法相当危险,「不要把事情想得那么快,大陆市场变化很大,像我们这几年去,戏一下子变很多,每个剧团都卖不好,一个因素是观众口味会变、对岸政策会变,另外一个因素是很多新剧团、新戏码出来,但整个市场还没被做大,观众还没那么多。投资的一样多,现在可能没办法达到3、4年前的回收率。」

2013年,果陀剧场有超过30%的演出场次在对岸,而2014年下降至15%,叶向华估计,大陆演出营收仅占总营收10%。他说,「大陆的场租灯光成本都比台湾高。」加上单场观众席次并不比台湾多,到上海、北京去演,不见得比在台湾赚钱。

然而,从2011年开始果陀年年登陆,包括香港在内,已经累积破百场,但以4年的时间来看,场次并不算多。既然不好赚,为什么还要去?叶向华笑说:「比较像是拓荒啦,希望愈多人能看到我们的戏,业界也有人预测可能会有『井喷』现象,但目前还没有看到。」

比起抢赚快钱,果陀用慢而深入的方式经营大陆市场,叶向华说,「我们有驻点团队,要在当地扎根,才知道那边的观众要什么,不是像马戏团巡回演完就算了,这是一个长期的计划。」因此在演出前做市场调查,了解观众从哪里得知艺文讯息;演出中记录观众反应,即时修正呈现方式;演出后上网搜寻反馈,观察「粉丝效应」如何延烧。

对于想到大陆市场试水温的剧团,叶向华有2个建议

1. 不要见猎心喜:2015年「演艺北京」剧目交易会第一次出现「台湾专场」,约莫有10个台湾剧团与会,叶向华提醒,「一开始会很开心『有人看我们的戏,愿意带我们过去(指大陆市场)』,还是要先弄清楚那边的文化和操作方式。」

2. 先从「全剧输出」开始:台剧登陆有3种合作模式,一种是维持原班人马的「全剧输出」,再者是台湾制作团队搭配两岸演员,第三种是「剧码授权」,由大陆制作公司买下台湾编导。叶向华建议一开始先用全剧输出,确保作品的完整性,也是建立口碑

如何兼顾现实理想一直是剧团经营的一大难题,为了淘金贸然登陆,叶向华认为倒不如先顾好台湾市场,「有适合的剧目、条件都具备了,再去试试看。去做的时候,也要稳扎稳打,先把自己的品质做好,不要一下子就想着要赚钱。把戏做好了,演出商就会喜欢、观众自然会喜欢。」

►►►传送第一手的新闻,锁定《ET即时》粉丝团就对了!

▲▼金士杰蔡灿得分别因演出《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和《淡水小镇》在大陆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