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人们应冲破西方媒体报道框架重新认识中国――访《伪圣美国》作者米夏埃尔・吕德斯

新华社柏林6月3日电 专访:人们冲破西方媒体报道框架重新认识中国――访《伪圣美国作者米夏埃尔・吕德斯

新华社记者张远 张毅荣

“在西方媒体的报道框架下,少有对中国客观、分析性的报道,人们应冲破这些固有框架重新认识中国。”德国作家米夏埃尔・吕德斯3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吕德斯是德国知名作家、媒体人,曾在中东常驻生活,在叙利亚大马士革学习阿拉伯文学,并在柏林学习政治学。他近期撰写的德语著作《伪圣美国》披露了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媒体和政府、资本之间的关系,深受读者欢迎。

吕德斯介绍,西方媒体多为私人所有,服务对象权力财富精英,通过构建报道框架、设置报道“滤镜”,进行具有倾向性的报道,包括时常将复杂的政治议题刻意极化为“好人”与“恶人”的争斗,扭曲真相。

“这是错误思维方式,也是危险的思维方式。这是鼓励煽动对抗,基于暴力外交下的结果,不利于人们增进对各方了解。”吕德斯说。

在《伪圣美国》一书中,吕德斯列举了美国媒体近些年对中国新闻的不少失实报道。他认为,中国作为崛起大国,天然成为美国利益集团和政客的攻击对象,这种攻击操作便利且代价很小。

吕德斯揭露,攻击中国的策略是一些公关公司游说公司设计的,其中包括较为著名的奥唐奈合伙公司。“我们看到美国不断抛出新的涉华议题,比如香港新疆等,以吸引媒体的注意力。”

“在许多(西方)涉华报道中,我们看不到客观的讨论或批评,而是(对中国的)妖魔化。”吕德斯说,“我们很难找到几篇能够理性分析中国国情文章,为什么?这就是因为报道受到了利益集团的框架限制。”

吕德斯说,此前攻击中国符合特朗普政府和共和党利益,他们将中国作为美国国内政策失误的“替罪羊”。拜登政府上台后仍然不易改变这种状况,因为一旦改变对华策略,就会在这种极化叙事中被贴上“对华软弱”的标签

谈到《伪圣美国》的写作目的,吕德斯表示,他希望欧洲媒体以及各国政府能够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打破框定的认知,跳出美国的阴影

吕德斯说,特朗普政府先前奉行“美国优先”政策,欧洲政要和媒体对其均持批评态度。而在拜登政府上台后,欧洲出现了盲目的释然和乐观,认为跨大西洋关系会得到极大的修复,但实质上这是错误的判断。

吕德斯认为,如果德国和欧洲舆论仍然不能跳出美国设置的所谓“主流叙事框架”,继续选择与中国和俄罗斯强硬对抗,那么欧洲的外交政策步入歧途,逐渐失去自身的实力影响力

“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公众人物致力于不同文化和不同国家间的对话。”吕德斯说,“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合作而非对抗。这是我想传达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