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补足最后一块拼图 升级台湾智财产业

专利货币化可以为企业加值,为智财产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活水,是科技与智财升级转型的必经之路,惟不会是短短两三年就能达成,往往需要累积十年以上的布局跟坚持。图/本报资料照片

台湾企业往往忽视专利的价值,对于专利服务常常都是成本导向,不愿意投入资源追求更有价值的产出。这样的状况导致台湾的专利服务产业发展受限,流于低价竞争比比皆是,专利从业人员的地位一直无法提升。明明是科技之岛,为何却无法带动与科技息息相关的专利产业。

■现行专利布局

缺少国际化与组合概念

原因有很多,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台湾的市场规模较小,这是难以改变的现实。然而从专利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台湾长期缺了一块很重要的拼图,就是专利货币化。其实近几年来有不少企业都在尝试活化专利资产,不管是专利授权或是专利交易,最后往往成效不佳。笔者整理了台湾公司专利货币化困难重重的主因。

首先,专利布局不够完整,包含专利数量与申请国家。台湾企业申请专利时往往缺乏专利组合的概念,只愿意把有实际用在产品上的技术申请专利,专利数量过少。不同于产品制造的思维,专利货币化要思考的除了自己现在会用到的技术之外,也要考虑到其他公司可能会用到的技术,以及未来可能会用到的技术。把各种技术的可能性透过多件专利包装成一个专利组合,未来专利出售时才有机会吸引到不同需求的买家。

此外,很多台湾公司申请专利只锁定台湾跟中国大陆,缺乏国际化的布局,有些甚至只布局台湾专利。不管专利授权或是专利买卖,布局国家的广度是很重要的价值指标。就算是再有价值的技术,只有一件台湾专利,如何能卖个好价钱呢?

■厂商怕得罪代工客户,

怯于主张专利权

其次,制造代工产业的包袱。台湾公司的专利都没有牙齿吗?或许有,但是即使从一大堆专利中找到了几件有牙齿的,大部分公司仍然怯于主张专利权。除了专利诉讼费用等考量之外,更多的是因为怕得罪客户。台湾代工产业发达,一家电子产业公司可能帮众多客户代工,制造的产品多样化,大家都是潜在客户。主张专利权(例如授权谈判)意味着需要针锋相对的争取权利,代工产业往往居于谈判的弱势,底气不足的话只能作罢。

最后,企业内部缺乏专业的智财管理人才。企业做专利货币化需要对内部的专利资产做深入的分析与管理,并且结合企业的研发活动、专案管理与法务管理。此外,还要进一步评估外部环境,包含竞争对手、客户与供应商关系。目前很多企业缺乏独立的专利管理人员﹐仅由助理或会计兼任处理。即使有专任的人员,往往也是配置在研发部门或是法务部门下,只负责处理日常专利申请维护工作,无法从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的角度为公司规划专利货币化策略。

■专利货币化,

企业与智财业转型之必要

如何突破现有的困境,是企业与智财服务业者的共同课题。企业不妨大胆地尝试创新的获利模式,跳脱出只靠卖产品获利的传统思维,灵活地运用自有专利,增加公司的营收。如何解决企业单打独斗资源人才不足的状况,智财服务业者可以思考如何利用自身的专业建立新的服务模式,整合各家企业的专利资源,组成更有力的专利池,增加专利授权与买卖的谈判筹码。此外,政府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政策,包含专利投资与融资鼓励措施、专利鉴价人才培养、建立专利交易平台等等,为企业创造有利于货币化的环境。

专利货币化可以为企业加值,为智财产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活水,是科技与智财升级转型的必经之路。这样的道路不会是短短两三年就能达成,往往需要累积十年以上的布局跟坚持。期盼企业与智财领域专家可以共同努力,为台湾的智慧财产领域补上最重要的这块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