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食农教育 永续农业最后一块拼图

食农教育结合「食育」与「农育」两个理念。图/本报资料照片

目前全球总人口数约为73亿,预计至2030年将增加到85亿。随着全球人口成长与气候变迁,粮食供应不稳定,以及农地耕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加速土壤破坏等影响;如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提出最佳解方,「永续农业」成为各国当务之急首要推行的政策目标。

台湾的《食农教育法》草案于2021年12月29日经立院经济委员会初审通过,条文涵盖解释了食农教育、地产地销、食农素养等定义,并明定食农教育推动方针,包含支持认同在地农业、培养均衡饮食观念、珍惜食物减少浪费、传承创新饮食文化等教育推动计划。

食育农育 永续共存

食农教育结合「食育」与「农育」两个理念,透过体验活动了解食物生产过程,打造友善环境,建立农业生产、饮食、环境循环的价值链。串联学习者与食物生产者的互动,认识在地农业,学习正确选择食物的方式,建构绿能循环及珍惜粮食的文化过程。

食农教育分成农业教育、饮食教育、环境教育三大领域,以教育目的和方法,达到环保、永续、正义意涵,让人类与环境友善永续共存,这就是「食农教育」的初衷及核心价值。

食农教育草案第17条明定:「各级政府机关(构)、行政法人、公立各级学校、公营事业机构及政府捐助基金累计超过50%之财团法人,其所属人员应每年完成4小时以上之食农教育课程并每年向中央主管机关提报执行成果。」;笔者建议应更宏观将食农教育思维扩展至全民,落实终身学习,达成全民食农素养基础,共同具体实践永续食农教育的宗旨和方针。

食农教育 典范移转

2005年日本通过《食育基本法》为国家级的发展策略,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将食育立法的国家。韩国于2009年颁布《食物教育支持法案》。英国在2014年提出,结合烹饪课与校园午餐的饮食教改方案,明定7-14岁的学童必须学会20道料理才能毕业。在美国多所公立学校推行「从农场到学校」计划,并将每年10月订为「从农场到学校之月」。

台湾食农教育发展至今,多为办理体验方式及宣导活动;建议未来可跨域参考国内外相关范例及方法,有效利用既有资源,强化食农教育之场域及推广,并以创新法规沙盒之概念建置资讯平台,发展多元化食农教育。将食农教育透过产地生产与消费者连结起来,强化人与土地的链结,建立人类友善环境的发展方式。

食农教育并非只教导消费者如何购买、如何安全饮食,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典范转移。如果只是把食农教育视为学校环境教育或饮食营养教育,不但窄化立法政策视野,更难倾力推动永续食农教育的落实。

食农教育是一个起点,最终目标是要执行一套革新的制度或创新的方法,实践永续农业的典范转移历程。

食农教育衔接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

2015年联合国启动「2030永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提出17项全球政府与企业共同迈向永续发展的核心目标—SDGs目标2是「确保粮食安全,消除饥饿,促进永续农业」。而食农教育就是永续农业结构转型的重要助力,我们不能只看经济发展,必须更深入思考如何寻求永续共存的答案。

面对永续发展,推动食农教育就是建立根基。透过终身学习,让民众了解食物、环境、与环环相扣的农业安全议题,厚植全民食农素养。再延伸导入概念与作法,让民众慢慢建立与农业、土地的连结及环境永续的价值观。

期盼未来透过食农教育的立法,以更具系统性与整体性的推动,让全民成为永续农业结构转型中,强而有力的后盾;让食农教育创造真正能兼顾食安、农安及环安之永续农业的最后一块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