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农业种苗投资 商机可期
由于种子是农业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大陆已将其列为国家战略性资源并启动史上最大规模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图/新华社
受到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消失、都市化及其他产业的争抢等影响,全球耕地面积难以扩大,如何因应未来人口增加可能带来的粮食危机,正受到全球关注。由于使用健康种苗可以提高单位产量,增加粮食供应量,使得全球对健康种苗的需求正殷,估计2020年全球种苗的市场规模约591亿美元,预估到2028年将达到1,143.5亿美元,若能抢得先机,做好布局,全力投入,将可为农业带来新的商机。
中国大陆为农业大国对种子需求庞大,由于种子是农业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中国大陆已将其列为国家战略性资源并启动史上最大规模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也积极在兴建国家级的农渔畜种质资源库,希望达到种源自主可控的目标。
先掌握好的种质资源,再运用最新的生物遗传育种技术生产好的品种(如节水抗旱稻、中黄1号茶树、高香红茶、「彩色」水稻、黄海一号中国对虾、王海一号南美白虾、大连一号杂交鲍等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和产业优势,全面提升农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不仅让民众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农民也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现代种业属于科技密集型及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额资金及人力的投入(通常开发一个新品种需要长达10或15年的时间),鉴于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推动现代化种业的重要力量,加以种业具有全球市场,美国目前是全球谷物和种子的生产大国,种子的科研、生产水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事实上对种子的控制某种程度就是对食物供应的控制,目前四大粮商掌握全球70~80%粮食,掌控粮价主导权,主要依靠的是科技、资本和成熟的运营体制,给中国大陆粮食安全带来「潜在」风险,外界甚至有新殖民农业(Neocolonial agriculture)的批评。
为避免受制于人,除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维护种子生物多样性外,中国大陆正积极鼓励企业投资现代育种体系,支援科研单位与优势企业对接,有计划的扶持优势种业企业,积极开发种子国际贸易,瞄准未来庞大的商机。
种苗是农业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投入,拥有各种适应性强的种苗,不仅可以减少极端天气、病虫害和疾病的影响,还可以防止市场价格波动。台湾在农渔业品种改良及新品种研发,系以国家试验研究机构为主体,过去表现堪称亮眼(如台湾鲷、观赏鱼、石斑、金钻凤梨、兰花、黑珍珠莲雾、台湾毛豆、金萱、红玉等等)并无偿将研发成果快速移转给农民,带动产业蓬勃发展。后为激励科研士气改采有偿的技术转移方式,虽有少数科研人员获得奖赏,却延缓了新技术及产品的移转速度与普遍性,研究成果考核又流于形式,加以科研经费暨人力未能跟上脚步,使得近年来台湾在农畜水产新品种研发及实际运用上已少有佳绩,尤其生物育种产业化的脚步缓慢,民间企业投入种苗产业的规模与资金尚不成气候,相较于世界先进国家的种子产业已发展成集科研、法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台湾种苗整体产业链的建构,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材,被中国大陆视为农业的晶片,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政府农业施政除了着重农民福利和农产品外销外,更应积极投入种苗产业的发展,让农民、农业和农村呈现新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