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再论大陆自贸区战略及对台影响
大陆推动自贸区战略目的
大陆官方强调,建设自贸区是「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归纳来看,大陆迄今推动的21个自贸区主要有三大目的:首先,作为对外开放的平台。大陆自贸区采取的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管理模式;其透过不断缩小投资负面清单及减少投资限制,扩大吸引外资。
大陆自贸区设立至今,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由190项减至30项,减幅超过八成;限制投资措施由152项减至12项,减幅超过九成;投资禁止措施由38项减至18项,减幅超过五成。根据官方数据,这些开放举措确实促成更多外资流向自贸区。
其次,作为深化改革的试点。大陆强调自贸区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因此,近年来自贸区推动了包括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服务业开放、金融创新、监管方式、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制度创新,并将试验成功的制度推向全国。大陆官方指出,「十三五」期间大陆自贸区就创造了2,800多项的制度创新,而其中被复制推向全国的就有173项。可以说,自贸区是大陆第二次改革开放的据点。
最后,作为产业升级的示范区。大陆遍及各地的自贸区,各有任务及侧重产业。举例来说,最早成立的上海自贸区,主要是为了与国际接轨,因而重点发展金融、航运和商贸等产业;北京自贸区是要成为具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同时成为服务业扩大开放先行区,因此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而海南自贸港主要是要成为大陆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对外开放门户,因而旅游、现代服务、高新技术成为重点发展产业。
大陆规划以福建、海南对接台湾
台湾对大陆自贸区应有全面的关注。但战略上与台湾对接的福建自贸区和海南自贸港,其未来发展,台湾更应审慎面对。
大陆当局强调,福建自贸区主要任务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因而应当成为「台资台胞登陆的第一家园」。根据官方资料,在例如「对台职业资格采信」等诸多「惠台」政策推动下,福建自贸区2015年设立迄今已吸引了近三千家台资企业进驻;同时,百余位台湾专才进入福建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工作,更有数百位教师在福建高校任教、超过两万人到福建就业创业、实习。而为了进一步推动「闽台融合」,福建今年一月再公布所谓的「225条」,除了台企能就地转为陆企,更强调台资台胞在福建自贸区能够享有更多的国民待遇。
至于海南自贸港,被大陆当局赋予要加强与台湾在教育、医疗、现代农业、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等领域合作的任务。去年六月海南由自贸区升级为自贸港后,包括税务、投资、人才、运输、金融、产业等方面的政策更加开放;今年六月十日,大陆全国人大常委会再通过〈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让海南不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港,也将进一步成为独立关税区。
市场磁吸力不应轻忽
虽然福建、海南,甚至其他自贸区不断朝向自由化发展,但由于大陆自贸区主要仍由政府而非市场引导,因而存在独立司法体系缺乏、资本流动不够自由、货币兑换不够便利、资讯开放不够完全等问题;再加上绩效导向所导致的掣肘,使得大陆自贸区内和区外、甚至各自贸区之间,会为吸引外资而形成竞争关系。这些障碍,都影响了自贸区的成效。
然而,属于「境内关外」的自贸区,是目前大陆最具政策优惠和规则的制度试验区;在自贸区内从事加工后出口的产品不但免税,由境外进口产品到自贸区后内销,同样也享有免税优惠。
因此,对台先试先行的福建自贸区,将可能成为台商抢占大陆内需市场的桥头堡;而作为链结东协的海南自贸港,将在RCEP生效后成为台商前进东协的跳板。换言之,虽然大陆自贸区仍存在诸多问题,但其蕴含的市场磁吸力,对台湾甚至两岸经贸可能造成的结构性影响,绝对不可轻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