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务实看待气候变迁 对金融业的影响
台湾水库创下近17年来最低蓄水量,如何将在地气候风险与现有业务结合,让评估结果得以应用在实务层面,是金融业下阶段的难题。图/本报资料照片
今年全球碳排放量可望减少4%至7%,讽刺的是这竟是防堵新冠疫情扩散采取封城举措,让经济产业活动停摆所致。然而,疫后为拉抬景气复苏的振兴投资,积极投入大量开发资源的结果,却可能反倒让碳排放愈趋恶化。因而如比尔盖兹、查尔斯王储等意见领袖,纷纷公开呼吁针对气候变迁应当有比较积极的实际作为,《经济学人》杂志还将气候变迁比喻为慢动作的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将更甚于疫情。
尤其近年来洪灾、热浪、急冻甚至是野火等事件频传,不仅直接影响企业财务,也不利于经济持续成长。而企业出现财务亏损之同时,挹注其所需资金的金融机构也难以置身事外,甚至可能引爆系统性金融危机,是以世界经济论坛及国际清算银行两大国际组织,皆已把气候变迁列为全球重大风险来源之一。
鉴于气候变迁对金融业之风险日趋攀升,金融机构如何精准地衡量气候变迁衍生的潜在风险,并透过资讯公开制度让投资人能够获得充分、正确的资讯,俨然成为全球金融监理的必然趋势。比如英格兰银行已分别在2019年12月与2020年6月,公布关于气候变迁对银行财务风险的情境分析架构,以及将气候相关风险纳入风险管理程序与公司治理的指导原则。其重点在于引导银行业了解气候风险,并以量化模式评估财务影响,再依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对应的抵御对策,同时强化气候相关风险的揭露。
无独有偶,在金管会8月中所推出的「绿色金融行动方案2.0」,也把金融市场因应气候变迁风险列为推动目标之一,且将研议国内金融机构办理气候变迁情境分析及压力测试,旨在增进管理气候相关风险的能力。
惟台湾气候变迁型态可能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如何将在地气候风险与现有金融业务结合,让评估结果得以应用在实务层面,恐是下一阶段即将面临的难题。
像是今年夏天罕见没有台风侵台,台风过门不入水库首当其冲,迄今蓄水量已创下近17年来最低,眼见即将进入秋冬枯水期,2021上半年水情堪忧。实际上台湾并非完全没有下雨,可是热岛效应造成的强降雨只落在局部地区,却不见得扩及水库贮水地区,让缺水情形更加严峻。气候变迁导致的旱涝不均,不论是水资源匮乏,抑或是暴雨酿成生命财产的即刻损失,相较于环保团体大声疾呼的海平面上升问题,可能都让你我更有感。
因此对我国金融业而言,譬如将命题调整为「雨量变化对于曝险部位的影响」,甚至是「当每小时累积雨量骤增200毫米以上时,抵押担保品价值的可能减损幅度」,或许较能够引起金融从业人员的共鸣。以最常见的抵押品不动产为例,尽管各家机构对于不动产价格评估早有一套适用准则,但传统鉴价模型却鲜少纳入降雨相关变数,倘若不动产座落在容易淹水的地区,用传统模式来估计洪灾风险就很可能会失真。
所幸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与资讯爆炸的时代,演算方法不断进步,大气科学与灾害潜势数据也有公开平台供查询调阅。若能针对气候风险因子修订传统模型,并把大数据导入运算过程,欲厘清气候风险与曝险部位的因果关系并非遥不可及。再者,数据化的分析结论,则可落实在贷前审核及贷后管理等实务作业流程之中。前者例如针对高灾害潜势地区之物件,调整授信条件如贷款成数、融资利率;后者则可将曝险部位依据天灾风险等级分类,并向高风险物件主动发布示警讯号,协助提醒债务人超前部署,对银行债权将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