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应对极端气候 农业准备好了吗?

台湾农业应对极端气候,需积极培育优质新品种并辅导国内农业经营朝向,朝气候智能型农业及友善农业耕作模式,提升农业经营效能及竞争力。图/本报资料照片

全球暖化造成的极端气候变化,正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存带来严重威胁,根据联合国气候组织最新报告,2022年亚洲出现超过80件天灾事件,造成5,000人死亡,经济损失逾360亿美元,又以洪水造成损失最为严重,而未来极端气候变化的冲击只会愈演愈烈。

近年来台湾暴雨强度与频率亦呈现增加趋势,尤其复合灾害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对国内粮食生产和民众生存造成严重冲击。为提升对气候变迁的调适能力,行政院通过「国家气候变迁调适行动计划(112~115年)」,四年预计投入经费4,116亿元,计划涵盖能源、水资源、韧性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公共卫生等领域,因涉及多部会业务,能否有效整合,发挥预期效果,引发外界关注。

农业对天气和气候非常敏感,尤其水源是粮食生产的关键要素之一,目前95%的食物是在陆上生产,需要土地和水源。据统计农业消耗全球淡水抽取量的72%,工业占16%,12%用于家庭和服务业(台湾产业用水约一成、民生用水约两成、其余7成则为农业用水),预估到2050年全球农业用水将增加35%,而全球80%废水未经处理即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2001~2018约74%的损害与水有关系,经济损失高达近7,000亿美元。

■水就是生命与食物,

善治国者必重治水

善治国者必重治水,这些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和气候变迁,正威胁水资源的供应,将严重影响到粮食生产和供应。为此今年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特别将主题设定为「水就是生命,水就是食物。不让任何人掉队」(Water is Life,Water is Food:Leave No One Behind),强调水做为我们食物基础的关键作用,希望能提高全球对有效管理用水的认识。

台湾平均年雨量2,500公厘是世界平均值的2.6倍,但台湾却是全球第18的缺水地区,主要原因为河川短急、滥垦滥伐、水库淤积严重、自来水及农业灌溉沟渠年久失修漏水、水费低廉浪费过度等,随着经济发展,用水需求不断增加,缺水问题更趋严重,连向来农水无缺的台湾嘉南平原,也史无前例全年休耕,用水问题势必影响到台湾粮食生产。

随着农业受气候变迁之影响甚钜,近年来农业天然灾害救助计划,预算约10.86亿元至18.05亿元间,部分项目救助额度占生产成本比率过高,恐加深农民对天灾救助之依赖,降低应变力提升。解决之道,除了全面更新老旧灌溉供水设施外,可以透过技术创新、数据管理和分析,增加对农业用水管理的投资及加强自然资源的综合管理,调和天然灾害救助条例与农业保险规范,来降低极端气候带来的影响,让国人的餐桌上永远有安全,供货充足和价格稳定的食物。

■推动友善耕作,

农业供应链要动起来

非永续的农法已经对人类生活和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尤其农业也是温室气体产生的原因之一,估计全球粮食系统约占年排放量的21%~37%,目前许多国家正在积极寻找并推广对地球更友善的耕作方式(包括培育抗逆性优质新品种,土壤和水质改善,实施轮作,病虫害综合治理等)以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的破坏和匠地温室气体排放,更重要的是整个农业供应链成员(包括农民、农事服务业者和政策制定者等关系人)都应对政府相关因应对策有所了解,才能真正落实。

极端气候增多,导致农作物病虫害出现多发、频发、重发等态势,农业工人和牲畜面临的健康受到威胁。台湾农业为应对极端气候,水土资源短缺,区域政治纷扰,国际竞争激烈,需积极培育优质新品种并辅导国内农业经营朝向,气候智能型农业及友善农业耕作模式,一来提升农业经营效能及竞争力,二来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的破坏,这些需要不断的研发创新,例如提高作物种子的遗传潜力,乃实现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SDGs) 所需农业创新的最有效方式。

近年来大陆积极研发细胞培养肉、人工合成淀粉、微生物生产蛋白质、新优良品种培育等,有助于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维护的新科技研发,也获得相当的进展。反观,台湾这些年投注在这方面的研究及人才培训相对缺乏,特别在合成生物学运用上(包括;技术、效益、成本、风险、法规等),仍应努力跟上国际脚步。政府需改弦更张,不只适度给鱼吃(奖励、补贴),更要给钓竿(创新科技),才能有效应对极端气候,全面提高农民营收,农业不再处处依赖政府庇护,农业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