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李双泽 遥想民歌美好年代

李双泽(抱吉他者)与林洲民等人于淡江大学就读时期,同住一间屋子整日谈笑说唱,因他们都不爱打理环境,自称动物,将住处称为淡江动物园。(公视提供)

美国歌手巴布狄伦201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跌破外界眼镜。但早在1970年代,台湾社会风靡西洋音乐时,便有一位大学生曾向老师直指,巴布狄伦厉害的一直都是歌词,并不是歌曲本身,对比今昔,让老师也赞叹这位学生的远见。这位学生,后来有了台湾的巴布狄伦之称,是《美丽岛》作曲人李双泽。

李双泽与胡德夫杨弦三人共称为台湾校园民歌运动的催生者。他最广为人知的事迹,便是在1976年的一场西洋民谣演唱会上,拿着一瓶可乐,站到台前询问沉醉西洋乐的学生们:「为什么不唱自己的歌?」引发大众论战,也意外让众人反思「什么是自己的歌?」进而带动校园民歌风潮

在导演符昌锋拍摄的纪录片《我们的歌是青春火焰-李双泽》中,也还原李双泽传奇一生。他因谱写《美丽岛》而被后人纪念至今,但他其实从没有正式学过音乐,只因为爱唱歌,才开始尝试自己创作,短短4、5个月,就写下10几首曲子,但不幸于28岁时,因拯救一位溺水客而身亡,终结他短暂却又永恒的音乐创作路。

符昌锋表示,自己在学生时代从《雄狮美术》中认识李双泽,「我认为他就是所谓的『斜杠人生』,他画画很好,写作很好,还得了吴浊流文学奖。是位非常爱自由、有才华、波西米亚式的人。」但他的生命非常短暂,年轻时因为社会样貌让他潜在且不羁的灵魂,激发他唱自己的歌,「写历史就是要趁年少轻狂时。」

符昌锋表示,其实现今不是很多人认识李双泽,但历史是连续性的,循现在去找到过去,看到现在从哪来,自己又是谁,才能看见未来。以李双泽为例,就能窥见音乐发展萌芽期,「不害怕历史的民族是自信的民族,懂得过去,才能找到影响我们现在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