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长江万里此咽喉”,读枞阳钱澄之诗及用典笔记

安庆自古有“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称。

在近代诸多介绍安庆的文字中,总有文章用此来描述安庆地理的重要。此诗出自明末清初江南大文士钱澄之《送何别驾次公之皖》一诗,收录于钱氏《田间诗集》第十九卷“客隐集”,写作于清康熙十二年(1674年),全诗照录如下:

有部分文章将第一句录为“长江万里此封喉”,想来是转录者无心之失。

长江万里此咽喉

东吴西楚,春秋战国时期安庆多次分属吴楚越等国,故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说。其在长江军事地理上有极重要位置,与苏北重镇徐州作为南北咽喉一样,安庆是东出江浙的必由之路。出川蜀过荆楚直下金陵,清末太平天国时期的安庆保卫战惨烈之状迄今仍使人心悸。

天柱山,古称皖山或皖公山,安徽简称“皖”即来源于此,安庆潜山市境内,亦古皖国所在地,因山势雄奇一柱擎天而为天下名胜。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登礼天柱封为“南岳”,后隋文帝改衡山为南岳,天柱山始称“古南岳”。

江南名士钱澄之

钱澄之,安庆桐城人(今属枞阳县),初名秉镫,字饮光,一字幼光,晚号田间老人、西顽道人。明崇祯诸生,著有《田间集》《田间诗集》《田间文集》《藏山阁集》等,《四库全书》经部收录有他的《田间易学》十二卷。

清顺治二年(1645年,明弘光元年),清兵攻陷南京,钱澄之参与反清起义失败,遭妻女殉难,后与长子法祖逃入闽中,又辗转到广西,经特试录为永历朱由榔政权庶吉士,“制诰文字多出其手”。因对南明政权丧失信心辞官归隐乡里,结庐于先人墓旁,闭门著书以终。

钱澄之墓现位于枞阳县城关小学(原枞阳二中)内。

汉武登临射蛟台

射蛟台,又作射蛟浦位,于枞阳县内达观山,至今仍为枞阳境内名胜。

《明一统志》载:“射蛟台在枞阳镇,汉武帝亲射蛟即在此处。”

《史记·孝武本纪》载:“元封五年冬,汉武帝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浔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

《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

《盛唐枞阳之歌》,《郊祀歌》十九首之《赤蛟》。《汉书·礼乐志》谓汉武帝定郊祀之礼,立乐府,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命司马相如等作郊祀歌十九章,其目多以歌之首句为名。以用于郊祀天地。以后历代王朝的这类歌辞,大都沿袭汉代之旧。

射蛟台从古至今都是枞阳极为重要的一处人文历史景观,历代文人名士或游览于古镇、或寓居于枞阳,也曾留下了诸多名篇。

桐城派三祖之一姚鼐即有《夜抵枞阳》一首:

清顺治四年,左光斗女婿方文曾隐居枞阳筑庐于射蛟台下,作《初度书怀》一诗感怀:

宋苏辙《江州五咏》录《射蛟浦》一首:

(有人传为苏轼之作,实谬误。)

明桐城邑人、湖广巡抚方孔炤游枞阳作《射蛟台》:

明阮自华(人称风流太守,传为黄梅戏前身黄梅调创始人)登枞阳达观山作《射蛟台》怀古:

再录阮自华《大雷贼刘虞平饮至诗》一首(大雷,望江古称):

归隐闹市北山楼

钱澄之辞官归乡后,其子法祖遭盗匪杀害且县令隐而不报,因县令包庇盗匪钱澄之力争无果,恐遭盗匪继续寻仇因此不敢再住乡间,遂移居枞阳城镇,购置“北山楼”,潜心诗学易学创作,后作《北山楼记》一篇详录。

钱澄之《田间诗集》录有《将发坐北山楼对雨》一首,可见北山楼之景。

再辑《送将乐余不远还闽并寄双峰何剑客诸子》一首,亦为钱澄之晚年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