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解密 牯岭街小剧场大实验

台湾著名实验剧场牯岭小剧场」(资料照、身体气象馆提供)

防疫在家、上网逛街也行得通,想知道一个百年日式官舍,如何变成警察厅舍,再变为现今台北非商业剧场的摇篮「牯岭街小剧场」?亚洲聚焦的人文艺术共生融合的创意据点?

牯岭街小剧场行政经理韩谨竹表示,有别于大剧院,小剧场除了容客量规模小巧精致,最大差别在于小剧场具独立创新及实验性精神,代表「体制外」的存在。牯岭街小剧场从戒严时期的警察厅舍,在台湾解严后,社会氛围暧昧不明时,就以挑战官方敏感神经的小剧场表演存在,有很大的宣示意义

牯岭街小剧场原址于日据时期(西元1906年)建置木造房舍做为官舍。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后,成为台北市警察局第七分局,1954年改/扩建为三层楼建筑。至1993年因应行政区划法调整,先后更易为古亭分局、中正二分局。目前一楼剧场后方仍保留三间拘留室,应合此「历史建筑」之名。

期间,居住牯岭街一带日据时期高阶官员在返日前,由于放不下身段另谋它职,遂贩卖家当、处理多余物品(包括价值不菲的书籍等)来筹措生活所需费用。自此,牯岭街逐渐发展成以旧书摊集市而闻名的街道。到了1972年,台北市政府为了整顿交通美化市容将牯岭街的旧书摊拆除。

1995年中正二分局迁至重庆南路南海路现址,原址经艺文界人士奔走争取,台北市政府隔年规划为艺文剧场,再委托民间艺文团队营运管理,为国内唯一定位前卫剧场之表演场所,也是台北市首桩闲置空间再利用案例

历经两年多整修,百年历史建筑「牯岭街小剧场」于2020年重新开张,环境和硬体都更新、升级,且拓展新的可能,像是开发身心障碍者剧场、行为艺术、工作坊等,和各领域艺术家、团队合作,做好戏剧培育扎根工作,韩谨竹说,牯岭街的重要性在于规模不大、但有足够专业技术的空间,对于作品内容与表演者有相对的弹性,可以提供初出茅庐或碍于预算,无法一下子登上大剧院舞台的表演者一个友善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