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源頭在哪裡? 4大釐清關鍵一次看

台北市信义区的素食餐厅宝林茶室。 中新社

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毒素源头仍不明,中央社整理待厘清关键,包含寻找产生米酵菌酸的细菌、烹饪过程是否形成适合繁殖环境、细菌为何现踪台湾与对其他食品影响程度。

卫生福利部今天傍晚公布统计,信义区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件通报,共29件,其中2人死亡、5人住加护病房、2人住一般病房、20人返家休养。信义店含轻症病例累计14人验出米酵菌酸阳性。

.厘清关键1:产生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在哪里?

卫福部次长王必胜告诉中央社记者,宝林茶室抽验食材检体共35件,包含粿条、香兰叶、在来米粉、酱油等,「现场有的食材都拿回来」,因为业者已经歇业,没有再进货,取得食材检体皆未检出米酵菌酸。

王必胜说,既然已经在人体验出米酵菌酸毒素,唐菖蒲伯克氏菌是主要关键之一,已赴宝林茶室进行环境采样,厘清能否培养出这种菌。卫福部食品药物管理署长吴秀梅预估,初步结果预计最快下周出炉。

卫福部推测有问题的是前批已用完粿条,外界关注若问题食品都已吃下肚、环境培养没有唐菖蒲伯克氏菌,宝林茶室将如何结案。王必胜说,目前警调已介入,卫福部的任务在科学角度提供事证,双方持续沟通,由检警说明解释最后结案。

.厘清关键2:烹饪过程是否形成适合细菌繁殖、产生毒素环境?

卫福部长薛瑞元说,米酵菌酸毒素从国外飘洋过海或故意添加可能性较低,不排除厨师在烹饪过程操作出现状况,造成毒素被分泌出来的可能性,米酵菌酸源头还需调查结果综合研判。

王必胜认为,烹饪过程包含食材处理等,检方持续调查中,希望透过录影监视器画面,了解是否哪个环节可能形成适合唐菖蒲伯克氏菌繁殖的环境,也就是摄氏温度22至33度和中性pH值的环境,卫福部角色就是协助警检评估。

.厘清关键3:产生毒素的细菌是否是自境外沾染带入台湾?

农业部农业试验所主任秘书谢廷芳告诉中央社记者,唐菖蒲伯克氏菌有4种病原型,其中3种会危害台湾农作物,但不会产生米酵菌酸;会产生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在国内则无危害农作纪录,过往也未曾发生中毒事件,因此较少针对其进行研究。

中兴大学生物科技学研究所教授孟孟孝说明,椰毒病原型带有特殊基因,因此具有合成米酵菌酸能力。就研究唐菖蒲伯克氏菌经验,未曾在台湾验出带有此基因的细菌,「但没有相关报导纪录,也未必表示这就是第1次出现在台湾」。

谢廷芳说,椰毒病原型过去多是发生中毒事件后,在食物上被验出;这次会发生中毒事件,表示一定有菌来到了台湾,推测也可能是借由食材等管道从国外进入。

.厘清关键4:米酵菌酸在台现踪,是否影响其他食品?

谢廷芳说,米酵菌酸在食物上生成,一定是有水、有发酵过程,细菌才会长到一定量、产生足够剂量的毒素,而且这也仅止于食材上;至于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是否会生存于土壤或台湾其他自然环境中,则仍待科学实证。

「会造成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很多,如果要列个排行榜,唐菖蒲伯克氏菌不算榜上有名。」孟孟孝认为,低温、高浓度的食盐、酸性环境等条件,都能抑制大肠杆菌或霉菌等可能微生物生长,其中也包含唐菖蒲伯克氏菌,因此只要注意食物制造及保存过程,不用特地针对其进行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