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林茶室中毒案愈演愈烈 医示警:若是此毒未来台湾恐盛行
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的祸首,被高度怀疑是「米酵菌酸」毒素。(图/中时资料照片)
宝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愈演愈烈,卫福部昨召开专家会议,认为米酵菌酸导致急性中毒的可能性较高 ,北市联合中兴医院内科医师姜冠宇指,当米或玉米制品保存不当,可能产生唐菖蒲伯克氏菌,再洐生出「米酵菌酸」毒素,台湾是湿度高的地方,要发酵不难,若祸首真是「米酵菌酸」,代表这病原体,在台湾民间有可能未来会盛行,以后我们对食品保存就要严格些了。
北市联合中兴医院内科医师姜冠宇在脸书粉专PO文指出,「宝林茶室」事件,他觉得是食物未适当保存发生的风险,「米酵菌酸」产生的「呼吸毒」,会让人全身细胞的粒线体失去作用,呼吸进去的氧气都无法成为能量,这样当然一路休克、多重器官衰竭,接上呼吸器到上叶克膜,都很难逆转。
姜冠宇说,「米酵菌酸」这样的毒素,「没有安全剂量」,也不是想像中的「腐败食物」容易察觉,此毒素曾在印尼造成用餐后大量死亡案例,使得印尼官方颁布禁止使用发酵食材或做传统发酵饼。
其他国家也发生一家7口加上养的小狗,吃「湿米粉」酿2死和1犬丧命,被怀疑是此原因,东南亚当地酿造的酒精也曾被警告过,但是不是这样的毒素和产出此毒素的病原体,有待厘清,毕竟在台湾这样案例不多见,或是未曝光、未察觉。
姜冠宇指,一般食物中毒症状,人们可能会感觉很累、头晕、恶心或呕吐、腹痛、腹泻、发烧、脱水,或有神经学症状肌肉痉挛、错乱表现,若进入医疗照护支持,病情大多是不会急转直下的,但宝林茶室事件患者病程太快了,这是有专家首先怀疑是另类毒素的原因,但若是食材来源有问题,应不只这一批,而是前面就有累积大量死亡了。
姜冠宇指,如果证实是「米酵菌酸」导致中毒,台湾也是湿度很高的地方,要发酵不会难,代表这病原体「唐菖蒲伯克氏菌」,在我们民间有可能未来会盛行,以后我们对食品的保存就要严格一些了。
台北荣总临床毒物与职业学部主任杨振昌表示,当米或玉米制品保存不当,可能产生「唐菖蒲伯克氏菌」,此细菌可能再洐生出「米酵菌酸」毒素,人们若误食,「米酵菌酸」会影响人主导能量的粒线体,「如果身体没办法产生能量,就无法呼吸,对治疗也没有反应,就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