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林茶室中毒成悬案 专家揪原因「错将刑案当食安」

宝林茶室案是台湾首次发生邦克列酸中毒,总计酿成6死,台北地检署也于1月21日起诉负责人、代班厨师共5人。(图/黄鹏杰摄)

2025一开年就爆发「飨飨」集体食物中毒案,共计59例通报。事实上,2024年起陆续爆发大大小小的食安事件,其中又以宝林茶室中毒案最骇人听闻,共造成6人死亡、24人受害,尽管今年1月21日侦查终结起诉5人,但最终仍无法找出致命的邦克列酸菌来源,以悬案了结。毒物专家告诉CTWANT记者,「这是刑案现场啊!但一开始以食物中毒规格搜证,所以没有保全太多证据,自然查不出结果!」

CTWANT邀集多位专家罗列10大骇健康事件,包括:宝林茶室中毒案、苏丹红、连锁餐厅接连食物中毒、疫情后免疫负债与免疫疾病大爆发、挂号费取消上限、原厂药退场潮、再生医疗双法通过、名人猝逝引发肺腺癌引恐慌、丧尸毒品通报爆增58倍。

2024年堪称是食安多灾多难的一年,2月爆发多家厂商辣椒粉内掺有工业用染料「苏丹红」,同时台糖猪肉验出瘦肉精;3月再爆宝林茶室中毒案;4月王品集团初瓦、向辣,与藏寿司、八方云集都发生集体食物中毒;5月汉来海港有逾50人用餐后腹泻;7月有多家手摇饮鲜奶茶乳源有问题;9月台东蜗牛小米粽中毒案,更有多家业者餐饮有蟑螂、贩卖过期肉等。

其中宝林茶室中毒案最为严重,此案造成6人中毒致器官衰竭死亡,另有24人轻症,事发后宝林茶室被勒令停业,包括卫福部、食药署等多个展开调查,虽查出是食物中生长了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并分泌出剧毒「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同时也在代班越籍厨师胡清富手部与粪便检体验出邦克列酸。

台北地检署1月21日侦查终结,依违反食安法、过失致死、过失伤害罪起诉负责人黎仿轩、店长王顺德、厨师周日豪、代班厨师胡清富、阮姓实习生共5人。北检认为代班厨师使用超过63小时没冰的粿条,制作餐点,才导致一连串的食物中毒,但案件中179个检体中皆未检出邦克列酸。也就是说,最终无法找出毒素来源,以悬案了结。

这次事件是台湾首例邦克列酸中毒,台大法医学研究所团队从厨师双手检体验出,台大法医学研究所所长翁德怡叹道,「因为一开始就是通报食物中毒,所以卫生局按照食品卫生管理法稽查,采检刀具、砧板、厨师双手,检查完后便请餐厅彻底消毒。这些都是正确流程,但隔两天发现有死亡案例时,想要再回头检查,已经太多证据都不见了。」

翁德怡说,再加上患者一开始呕吐、腹泻都符合食物中毒症状,而台北市的食物中毒20年来都没有死亡案例,所以才会按照SOP采证。「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有人死亡,那就是刑案现场,是连灰尘都不能带走的,这样才能找到证据,而宝林茶室当时都消毒了,自然最后找不到毒素来源。」

工业用原料「苏丹红」有致癌疑虑,却被违法添加在辣椒粉、咖哩粉等多种调味料中,也引发一连串的食安事件。(图/报系资料照)

翁德怡强调,不能责怪医师的判断,因为患者症状的确难以辨别,而卫生局也照食品卫生管理法行事。「所以没有人做错什么事!宝林茶室中毒之后,目前的现场采证已开始提高规格、尽量保全证据,但说真的,邦克列酸实在是无法预防!」

林口长庚临床毒物中心主任颜宗海也认为邦克列酸是无解的谜题,「以印尼的经验来看,他们就是呼吁民众不要自制这类发酵食品,但台湾则是发生在餐厅内,更是难以想像会滋生出邦克列酸,至少我们可以学习到高温烹调不是万灵丹,还是有可能会中毒。」颜宗海说。

翁德怡认为宝林茶室案也凸显出消费者求偿的问题。消基会于2024年12月11日提出团体诉讼,代替死伤者家属及本人对远东百货公司、台湾大食代餐饮公司、宝林餐饮公司连带求偿2.9亿元。

律师团召集人苏锦霞说,消基会为受害者提出诉讼,希望业者能秉持服务消费者的态度,不必等到法院判决也能洽谈和解,虽然已经提了团体诉讼,不过,消基会依然对和解采取开放态度。

其他重大食安事件则以苏丹红影响最深远,进口的红辣椒原料检出致癌物苏丹红色素3号,而这些辣椒粉进一步流向台湾各地,造成各种调味料、汤粉等产品遭到污染,一时之间各大品牌纷纷沦陷,也让民众人心惶惶。

而王品集团、八方云集、藏寿司接连传出食物中毒,餐饮业者私下透露与缺工息息相关,人手不足让基本清洁都出问题,专家建议在缺工无法改善的情况下,只能尽量简化生产流程。

翁德怡认为在全球暖化的状态下,除了一般的食物中毒之外,一定会慢慢出现过去不为人熟知的毒素如邦克列酸,只能提高警觉发展各种毒素检验,同时从教训中学习,才能避免憾事。

更多 CTWANT 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