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局长施琼华祭出铁血手腕 平定防疫险之乱

保险局长施琼华图/本报资料照片

防疫保单让多家台湾产险公司面临数十年来最大危机,压力大的不止是产险公司董总及大股东,还有保险局局长施琼华,在疫情升温引爆防疫保单风暴后,每天都有协调及处理不完的保户争议,立委及外界的抨击,还要面对后续各保险公司增资与财务监理。

从过去保险司到现在的保险局,保险监理一直面临监理人力不足,且公务薪资待遇难以延揽或留住保险精算人才,20多年前曾有人暗讽保险司在「仁爱路」上,即保险监理端看当时最大寿险公司国泰人寿的意见,决定政策方向。

但随着保发中心、安定基金等建置及扩大规模,保险监理独立性才有显著提升。

历任保险司长或保险局长,最让保险业者「闻风丧胆」的还是施琼华,保险系毕业,年轻时就考上公务人员,一头栽进保险监理工作,从保险司基层做起,有很长一段时间施琼华是负责处理保险申诉案,无论是保户事先不了解保单、听信业务员推销就投保,事后理赔出问题或后悔不想投保,或是保险公司未尽管理之责,放任业务员胡乱行销、内部又胡乱核保,再找理由不理赔的情况,施琼华都很了解。

同时,施琼华决策明快,很敢做决定,对于配合政策、表现良好的保险公司,亦赏罚分明,所以不少公司亦乐于抢「乖宝宝」贴纸,愿意配合保险局推动政策性或类政策性保险,如微型保单、小额终老、保单纾困贷款、农业保险,乃至2021年的防疫险与疫苗险。

尤其在增资、强化财务结构、销售保单上,施琼华的要求很严格,很敢要求,曾有半途接手寿险公司的金控大股东私下表示,要过施琼华这关「真的很不容易」。

台湾防疫政策在4月从「清零」转「与病毒共存」,急速增加的确诊与隔离人数,引爆产险防疫保单之乱,产险公司急着关起保单收件大门,想拒绝在几天内急速涌进的投保件,引发社会对产险公司的「信任危机」。

金管会承受来自行政团队、立法院及社会各界的压力,居中协调,但这次防疫保单的理赔金额是已惊动摇到根本,要保险公司大股东拿出大量的钱增资,过去10年赚的钱应都不够这次赔,在大股东压力下,保险公司也无法完全配合金管会的协调,保险公司与金管会之间亦产生「信任危机」。

产险公会及寿险公司各小组的共识,各公司不再全数遵守,抑或根本不承认有共识,施琼华痛批保险公司不要「博歹筊」,提醒诚信最重要,留住保户的信任,未来还有机会翻身,过程中,施琼华检视各公司争议的标准就是「诚信」,只要做过承诺,无论是重复投保多家公司防疫保单,或是居家照护等同住院,陪同隔离的居隔单亦理赔等,只要公司做过承诺或契约没有说清楚,就要「认帐」。

承保防疫保单前几大产险公司大股东都已出具或准备出具增资承诺,理论上,防疫保单会让产险公司2022年很痛、很难过,但不至于「倒闭」,只是之后仍有许多经济活动或高龄社会的需求,需要保险公司力挺,如出国旅平险的保障内容、健康险的法定传染病保障、补充式长照险,保险公司现在碍于大股东的压力,配合度大减,走过防疫保单之乱,后续的信任修复,无论是保险公司与保户间、保险局与保险业者间,都是一项需要时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