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精神荡然无存」 5位北影节咨委发集体退出声明

▲继李烈北影主席后,5位北影咨询委员会也集体退出。(图/本报照)

记者张暐珩/台北报导

台北电影节因李烈辞职主席后引发后续争议台北市文化局长倪重华虽然表示,关于北影未来要配合世大运宣传、以及改播卖座片等政策,应是「误会误传」、「理解不同」,但李烈在脸书批倪「弃文化选商业」后,北影5位咨询委员会也在26日发表集体退出声明,强调北影精神已荡然无存,重批倪不适任局长一职。

以下是北影节咨询委员暨电影工作者对李烈辞职事件的集体声明:

「台北电影节」主席李烈导演请辞主席一职的新闻,令许多电影文化界的同行遗憾,但我们并不特别意外。李烈在辞职声明中陈述,过去十七年来北影节所坚持鼓励多元、独立的电影艺术创作策展精神,在现任台北市文化局长倪重华执意往商业方向寻求「独特性」的政策下,将荡然无存。

倪局长的这个电影「文化」政策,我们作为北影节咨询委员,已经可以感受得到。然而,当媒体报导,北市文化局竟以「桃园电影节」为人诟病的商业操作为典范、希望北影看齐(中国时报),或者,倪局长直白的认为「电影节选片人策展不重要,放映以前卖座片即可,电影节应为后年的世大运或市府政策服务」时,我们还是错愕不已。

对倪局长的电影政策与施政风格,我们有以下几个看法:

1、 延续了「中时晚报电影奖」鼓励新锐和独立创作精神的北影节及台北电影奖,十七年来早已建立其有目共睹的独特性,且为台湾电影创作者与台北地区电影观众,提供了丰盛、多元的艺术养分,与可以相濡以沫、竞争求进、据以走入国际影展与市场的重要平台。舍此珍贵的累积成果,一意将北影节降格为毫无特色的电影「商展」放映与叫卖平台,这种电影文化「独特性」的眼光从何而来我们百思不解,但坚决反对。

2、 我们并不反对电影的商业性或其具有的通俗文化意义,也乐见北影节要培育电影技术人才。然而,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价值,并非必然互斥的两个概念。因此,没有必要为了拉抬电影的商业市场或培育技术人才,而非得消灭具有独立创作精神或艺术企图的电影。此外,倪局长不断主张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好像「技术」的概念只有一种;但历年在北影节发光的作品中,多的是技术面的投资能力有限、但其相对简单的技术条件,仍因其创意、艺术性或思想性,而在国内外电影世界广受赞誉的作品。今年得到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26岁毕赣导演的《路边野餐》,是好电影不必然非要拥有电影工业之技术概念的最新例证。主流方向的金马奖尚且如此鼓励具有艺术创作的电影,倪局长却执意要北影节自废武功,尤其荒唐。

3、 倪局长上任以来引发外界的诸多争议之一,在其作为文化局长,却对文化意义的漠视,以及他不与人沟通、一意孤行的作风。一位刚愎自用的文化局长,如何能让文化多元性理念与实践继续发生?十七年来,台北市政府从未有过一位文化局长,会以如此专断、几近粗暴的方式,干预北影节的文化方向和自主性。倪局长也许是一位成功的企业主,但文化事务绝非能以这样的方式对待。我们也提醒柯文哲市长,对于这位在聘任之初即充满争议的文化局长,应该认真评估其文化理念与施政方式,是否合适继续担任此职位,以免引来更多的政治风暴。

这项集体声明,由两组相关人士共同连署。其一是「台北电影节」咨询委员会的其中五位现任委员,另一组是希望加入此声明的一线电影工作者。五位北影节咨委也于此声明表示,集体退出北影节的咨询委员会职务。我们将站在场外,继续以更严格的方式,监督这个不容被破坏的电影文化机制和优良传统

北影节咨委:廖庆松叶如芬曾文珍陈儒修郭力昕

电影工作者:王小棣(导演)、朱延平(导演)、易智言(导演)陈玉勋(导演)、鸿鸿(导演)、姚宏易(导演/摄影师)、张凤美制片人)、李耀华(制片人)、陈宝旭(制片人)、涂翔文影评人)、郑秉泓(影评人)、黄江丰(制片人)、黄清美(美术指导)

►►►关注2016,邀请读者加入《ETtoday筋斗云粉丝团

资讯恐慌症发作?下载「ETtoday新闻云APP」快速补给→iOS:https://goo.gl/rmIDdxAndroid:https://goo.gl/XPe8U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