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思潮》空有执法的交通改革 绝不是台湾的解药(丁伯逸)

有网友感觉路上车辆停让行人比例变高,认为是以往教育宣导不足,引起热议。(报系资料照)

台湾交通环境之恶劣令人难以想像,不仅一年造成超过3000人死亡,还屡屡登上外国媒体,甚至有外媒以「行人地狱」、「人间炼狱」等字词来形容。而行政院为洗刷此污名,从2023年起率领交通部、内政部等机关,先是提升「不停让行人」的罚锾,以小型车为例从原先的2000元提升至3600元,并且将在7月调升至6000元。紧接在后的是5月起全国大执法,严抓未停让行人之车辆,期盼借由严格执法来降低行人死伤。

5月底时更有署名「小市民 施克德」的民众两度买下三大报的头版,向政府喊话改善交通方法唯有透过「严格执法」,而交通部对此事回复则与政府的立场一致。但笔者认为,仅凭严格执法真的能改善台湾交通环境吗?严格执法是否是台湾交通环境的解药呢?

首先摊开警政署「举发违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成果概况表」,从数据中可见自民国107年起举发数几乎年年攀升,仅有110年因为三级警戒影响呈现微幅衰退,然后到了111年时,举发案的次数写下历史新高来到1500万件,平均每位驾驶人1年会收到1.5张罚单。111年台湾交通死伤人数突破50万人,创下近20年新高。基本上过去5年呈现的数据是罚单开越多,死伤人数也越多的现象。从此数据来看,目前的执法成效未必足以有效改善台湾交通降低死伤。而台湾的执法情形过去时常为人诟病的是并没有淘汰不良善驾驶的完整制度,导致不良驾驶只要缴钱了事就能继续上路,这对交通环境改善毫无助益。

其次谈论交通改善时,往往会提及「交通3E」分别是工程(Engineering)、教育(Education)、执法(Enforcement),这3E缺一不可。但在台湾的情况变成过度强调执法(Enforcement),而忽略其他两个E的重要性。以执法为例,当驾驶人有违规行为产生时会对其进行处罚,而违规行为的产生又可以分成故意为之和无意为之。故意为之的情况用严格执法来对付,相信绝大多数的民众不会有意见,像是酒驾、恶意逼车等违法行为。但无意为之的情况也用严格执法,而非透过教育、工程层面进行改善,此做法恐怕只会加剧民间与执法机关的对立情况。

以当前的执法重点「未让行人」为例,仅仅1个月的时间就已在新闻中见到许多对立的报导产生,像是抨击行人走太慢造成回堵、行人突然窜出无法即时停下、车辆死角导致没有看到行人等论点出现。综合以上情形其实都必须仰赖工程改善来提升整体的用路环境。以上3题的答案其实都不难想,车辆回堵问题在于绿灯秒数不足,当前我国号志多半是行人与车行号志同步,以本题为例若将车行号志时间往后延长将能有效缓解车流。行人突然窜出问题出在行人穿越道画设过窄、人行道没有实体阻隔。而车辆死角问题可透过行人穿越道退缩、左转专用道等画设改善。以上这些问题绝对不是仅凭执法就能解决。

以邻国日本、韩国为例,过去日本在1970年代经历两次的交通战争,也是仰赖许多交通工程,像是人行道、徒步区、标线改善等建设才有今日的成效。韩国在2010年时交通死伤率与台湾不相上下,当时也被外媒冠上「交通地狱」的称号,但历经10年从工程、教育、执法全面改革,如今韩国的交通死伤率较10年前降低50%,已跻身先进国家的行列。

改善交通环境绝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更不是仅仰赖严格执法就能有效改善,必须全面检视问题所在,直捣黄龙从最根本的问题核心逐一改善。唯有执政者拿出魄力和决心全面性的改变,如此一来台湾才能真正摆脱「交通地狱」的称号,实实在在地打造一个能让用路人行的安心、观光客玩的开心的环境。(作者为自由作家)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