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尔莎山丘 紫色商业帝国的建立

茉莉花沙漠海洋罗马伊斯兰,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元素,却是组成突尼西亚的重要因子。(图/shutterstock)

过去你不知道,但现在可以更了解她!

茉莉花、沙漠、海洋、罗马与伊斯兰

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元素,却是组成突尼西亚的重要因子

一起踏上这个未知的国度吧!

「超」资深导游的实况导览

作者前往突尼西亚超过四十次,更曾经创下在一年当中前往突尼西亚九次的纪录,让作者掏出他的口袋名单,带你踏遍突尼西亚的大街小巷,不用担心玩什么、怎么玩,跟着这本书走就对啦!

历史的突尼西亚

你知道位在非洲的突尼西亚其实是西元前五世纪称霸地中海的迦太基文明根据地吗?世界第三大的罗马竞技场居然就在突尼西亚,还不用人挤人想怎么拍就怎么拍?!除了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之外,伊斯兰教的第四座圣城也在突尼西亚?这里还有全世界最大的马赛克博物馆以及许多的历史遗迹等你来一一探询!

【精彩书摘

突尼西亚拥有古老的迦太基文明。迦太基是由一群来自黎巴嫩的腓尼基人(Pheonicia)所建造,他们非常善于航海,在西元前五世纪时几乎称霸了地中海区域。他们不仅拥有卓越的航海技术,更有大受欢迎的商品,其中最重要的商品即是紫色染料。腓尼基人会用海螺做出紫色的染料,紫色在古代是非常受到贵族喜爱的颜色,例如罗马皇帝登基时,身上穿的就是紫色袍子,副皇帝穿的则是红色袍子,紫色可说是贵族甚至是王室的代表颜色,所以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克(Punic),也就是紫色的意思。

一九七九年迦太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遗址区便成为来到突尼西亚的必游景点,其中又以毕尔莎山丘(Byrsa)、德菲的祭坛(Tophet)、安东尼浴场(Bathof Antoninus)、迦太基剧场(Carthage Theater) 等景点非去不可!

毕尔莎之名源自于一个神话故事。相传在西元前八一四年,泰尔公主爱丽莎•蒂朵(Elissa Dido, 839BC–759BC)乘着船来到了突尼斯附近的海岸,公主询问当地的柏柏尔人,能不能给她一块一张牛皮大小的土地来当作栖身之所?柏柏尔人答应了,没想到公主将牛皮剪成一条条的细丝,剥丝成线的围绕起整座山丘,从此之后,人们将此山丘称为毕尔莎,也就是「牛皮之地」的意思。

易九世棺木。(图/徐峰尧提供)

法国国王长眠之处

车子缓缓开进毕尔莎山丘时,远远的就可以看到一座教堂,这座教堂是路易九世教堂(Cathedral of Saint Louis),为了纪念法王路易九世(Saint Louis IX, 1214–1270)而建造。为什么法国国王的教堂会出现在这里?因为法王路易九世发动了第七次与第八次的十字军东征,那时候从土耳其经过黎巴嫩(Lebanon)的路线被穆斯林控制住,于是路易九世念头一转,决定自北非的埃及往西北前进抵达耶路撒冷(Jerusalem)。没想到出师不利,第七次十字军东征进入埃及时,路易九世就被穆斯林俘虏了,法国只好付出大笔的赎金赎回自己的国王。路易九世不死心,发动了第八次十字军东征,结果这次更惨,他抵达突尼西亚后,就染上瘟疫死亡了!等到一八八一年法国殖民突尼西亚后,便在这里建造了这座教堂纪念路易九世,往山丘里走去还可看见路易九世的墓。

在教堂的对面,有两台被烧毁的警车,仔细看看旁边的说明牌,上面写着「革命之车」。在二○一二年,突尼西亚发生了茉莉花革命,民众努力争取民主与自由,希望推翻独裁者班•阿里的统治,民众推倒烧毁象征权威的警车,还有些人在警车上涂鸦绘画。为了纪念茉莉花革命,这两辆警车被保留下来,成为突尼西亚推动民主化浪潮的最佳见证者。

罗马与迦太基

当我们从售票口进入毕尔莎山丘时,会先看到一面绘有许多骏马的墙,这些马一方面是代表迦太基国势强盛,军队壮大;另一方面则是展现此地土壤肥沃,当马走过时,马蹄会深陷在泥土里面。接着走到大广场,这里是观看突尼西亚的绝佳地点之一,可以好好的俯视突尼西亚的市容,整座城市的建筑色调以白色为主,视角的右下方则为迦太基军港的旧址。

前面提到,迦太基在西元前五世纪时几乎称霸了地中海区域,海洋就如同他们的家乡一样,而当时的罗马,则是非常强大的陆权国家,若是跟罗马打陆战,基本上没有什么打赢的机会,但迦太基和罗马完全不一样,他们精通海战,想在海上打赢他们,也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

迦太基人曾说:「没有我们(迦太基人)的允许,你(罗马人)就别想在海边洗手。」因此,当罗马人尝试将势力跨足海上时,双方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而点燃战火的,是西西里岛上两个城邦的冲突。当时墨西拿(Messina)跟叙拉古(Syracuse)两个城邦闹不合,分别找了罗马和迦太基帮忙撑腰,战争一触即发。刚开始时,罗马十分苦恼要怎么在海上打败迦太基,他们首先找了希腊水手,教导罗马人如何航行、怎么在海上摆阵等等;另外一件要解决的,则是造船的问题。当时迦太基的船只有三层楼那么高,靠撞击的力道击沉对手的船只,没有好的硬体,只有希腊水手的帮忙是不够的,好在,罗马人掳获了迦太基人的船舰,彻底研究后成功的建造出一模一样的大船。

本以为事情就该一帆风顺的罗马人,赫然发现水手们对船只的操作熟练度不足,于是他们换个想法,把海战当作陆战打。罗马军队发明了「卡拉斯铁钩」,当双方的船靠近时,便使用「卡拉斯铁钩」钩住对方的船,让士兵沿着铁链爬到敌船上大开杀戒。迦太基人本来还在嘲笑罗马人把船开得歪歪扭扭的,没想到转眼间就被打得七零八落。第一次布匿克战争(First Punic War, 264BC–241BC)的结果,就以罗马人击败海上强权迦太基,获得空前绝后的大胜利作结。

战败的迦太基人离开西西里岛,往西班牙南部发展,没想到跟罗马之间的冲突却再次发生,这就是第二次布匿克战争(Second Punic War, 218BC–201BC)。不过这一次,迦太基的阵营当中有位战神汉尼拔(Hannibal Barca, 247BC–183BC)。第二次布匿克战争爆发后,汉尼拔率领庞大的军队,在冬季越过风刺霜寒的阿尔卑斯山,直逼罗马的重要地区,一时之间罗马人吓得措手不及,显得疲于应付,汉尼拔「杀人魔」形象也由此而来。汉尼拔对于当时罗马爸妈来说,是赶孩子上床的最好帮手,只要对孩子说:「再不去睡觉,汉尼拔就会来找你」,小孩子二话不说,马上乖乖缩回床铺睡觉。

虽然汉尼拔一度有可能获得胜利,但他拆解罗马同盟、壮大己方声势的战略没有成功;再加上迦太基的战线拉得太长,资源补给只能边打边抢。罗马新上任的将军大西庇奥(Scipio Africanus, 236BC–183BC)发觉这点,下达命令坚壁清野,断绝迦太基的补给,同时在迦太基本土另辟战线,逼使汉尼拔不得不回头救援。

分化策略没有奏效、缺乏资源补给、军队又来回奔波,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一代战神最终还是战败,迦太基也在第二次布匿克战争后雪上加霜,签下苛刻的条约,解除了所有武装并失去海外殖民地。最终,因担心迦太基惊人的恢复力及经济实力所带来的威胁,罗马人发动了第三次布匿克战争(Third Punic War, 149BC–146BC),彻底踏平了迦太基。

大广场上错落着许多石柱,这些都是罗马统治时期遗留下的建筑遗迹,而迦太基时期的建筑早在西元前一四六年罗马人攻进迦太基时,被一把大火燃烧殆尽。站在毕尔莎山丘上,你很难看出它是一个山丘,甚至会觉得它是平的。因为在西元前四六年的时候,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 100BC–44BC)来到这里,他看上这块富饶的土地,寄望此地能够成为罗马的粮仓,于是凯撒重新建造迦太基城。罗马人在毕尔莎山丘上建造卫城,他们为了能在平坦的地面活动,借由罗马拱把毕尔莎山丘给整平,罗马拱是罗马式建筑的特点,通常是由奇数的石块组合起来,用来填满山丘不平之处,使山丘成为平地,有些地方甚至使用到三层的罗马拱。整平之后,罗马人在这里建造神殿以及公共议事厅,开启罗马在迦太基的统治时期。

除了遗址,还有博物馆!

毕尔莎山丘上有座白色长方形的两层楼建筑,这里是迦太基国家博物馆(Carthage National Museum),里面存放了许多迦太基的历史文物,我们可以在这里一窥迦太基人的生活。

先来到二楼底部的展间,这里挂着一张地中海的地图,图上有迦太基建立的几条经过西西里岛的地中海航线,地图旁边则摆放着两个尖底陶罐,提示我们迦太基人是航行于地中海的民族

尖底陶罐特别在哪里?陆上民族是不会做这样造型瓶子,因为无法摆放,但对航海民族来说就不一样了,这些尖底的瓶子正好可以稳稳地插在船舱中的架子上,瓶身有一对把手,把手设计不同,瓶内存放的货物也就不同,目的是为了让船员们精准的辨认瓶中的物品。当船上的人喊出要什么样的东西时,船舱里的船员就能快速的在一堆陶瓶中找到需要的货物。

在博物馆二楼的左后方,有一个用玻璃盖盖起来的模型,是古代迦太基城的遗址。当时迦太基在第二次布匿克战争中败给罗马,罗马要求迦太基付巨额的赔偿金,但迦太基人只花了三年的时间,就还清了债务,这使罗马人十分的震惊。他们发现巨额赔款并没有拖垮迦太基。元老院议员老加图(Cato the Elder, 234BC–149BC)参观完迦太基之后,带着迦太基的花朵与无花果回到元老院,他将花朵和无花果交给元老院议员,询问所有元老院议员迦太基的花朵是否芬芳?无花果是否肥美?当众人点头称是时,老加图话锋一转,说这就是罗马的敌国迦太基!所有元老院议员都认为迦太基仍然对罗马形成强大的威胁,元老院议员得出结论―罗马必须灭亡迦太基(‘’Carthago Delenda Est’’)。博物馆二楼的模型就是小西比奥将军(Publius Cornelius Scipio Aemilianus Africanus Numantinus, 185BC–129BC)率领罗马大军攻陷毕尔莎山丘后,一场大火下仅存的迦太基遗址,这也是目前仅存的迦太基遗址的模型,遗址的现址即在毕尔莎山丘上。

而在博物馆一楼的最底部,有两座迦太基的棺木,棺木是由石材所雕刻,一座在棺盖上雕刻着男性面貌,另外一座雕刻着女性的面貌,男女的左手都刻着一个圆钵,另一手则是举起的手势,这个手势应该有宗教意义,象征着「我以巴尔•哈蒙神(Baal Hammon)的名义起誓」,这也似乎成为迦太基人棺木的特色。

在博物馆一楼的馆藏柜中,你还会看到迦太基人的坦尼特女神(Tanit)的石碑,上面有个长得很像晴天娃娃的图案,这是坦尼特女神的专属符号。迦太基人认为万物皆有灵,其中地位最高的神是太阳神――巴尔•哈蒙以及月亮神――坦尼特,在迦太基人的宗教碑文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实心原点的图案,代表太阳神―巴尔•哈蒙,新月造型的图案则代表着月亮神―坦尼特。就性别来说,巴尔•哈蒙的造型为男性,坦尼特的造型通常为女性。

博物馆里也有许多腓尼基字母,你知道吗?欧洲字母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腓尼基字母。腓尼基人把他们的字母传给希腊人,演变成希腊文字,之后又被罗马人借去拼写他们的拉丁字母,最后成为欧洲字母的基础。

你看,光一个毕尔莎山丘,我们可以踏上迦太基人的第一块土地,也会看到法国人殖民突尼西亚的一段历史,更可以观察近代茉莉花革命在突尼西亚的一些痕迹,不得不说他的历史文化真的相当丰厚。我自己在博物馆里面仔细感受迦太基人的生活样貌后,离开博物馆时相当震撼,感觉迦太基人就像是被罗马人从这块土地上拔起来,寸草不留,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知道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厉害的航海民族。

喔!还有一件小事情,毕尔莎山丘的周边会有非常多的摊贩,这些摊贩大都贩售一些很像罗马时期的商品,基本上都不是真的,如果大家喜欢仿古的东西,可以在这里逛逛看。

(本文摘自《怎么就到了突尼西亚》/三民书局)

【作者简介】

徐峰尧,国立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毕业,之后在旅游业常驻,深耕伊斯兰世界,前往突尼西亚超过四十次,摩洛哥十几次以及阿尔及利亚四次,是台湾少数专精于西北非的资深导游,现为百夫长旅行社的专业领队。

《怎么就到了突尼西亚》/三民书局